高创:环卫工人定位是错位的“金玉”管理
近日,南通如东县环卫处南区60余名环卫工人每人领到一个“白盒子”,根据要求他们上班时必须佩戴。“据说这是GPS,用来监管我们工作的。”此举引发广泛关注。有环卫工人称这一做法让他感觉不自在,也有市民表示这是对环卫工人的不尊重。(9月16日《现代快报》)
听说过车载GPS,倒是难得一闻人载GPS,车上安装GPS是为定位车辆适时位置,记录车辆行驶轨迹,把GPS佩戴到环卫工人身上,作用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前者管理车辆,后者监控人员。从这层意义上而言,政府环卫管理部门将环卫工人不过是当成了机器来管理,在管理理念上定错了位。
不过,按照如东县环卫处一名负责人的说法,该设备为便携式定位终端,是为了实现智能环卫管理的一种手段,包括管理者都需要携带的。当然,定位终端设备可以适时定位环卫工人在岗脱岗情况,监督工人是否按照规定线路清理路面打扫卫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现场管理巡查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但随之而来的两个问题是:一者,完全倚重定位终端设备来进行管理,显然背离了智能环卫的初衷,丰富管理方式是改进工作的外在动力,但一味地仰仗先进手段、信息设备来提升管理,而忘却了直面一线和现场的真实体验,实在是难逃栏懒政的嫌疑。
二者,定位设备好用不好用,一方面看环卫工人的使用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依赖使用效果和管理成效。换言之,即便所有的环卫工人和管理人员都一一武装佩戴,城市容貌不见改观,工作效率不见提升,那这样的设备只能说是鸡肋,唯一可供炫耀的就只能是设备后台的管理轨迹和数据。佩戴设备仅仅只能定工人的位,而看不到工作的量,举个例子,戴着设备规规矩矩地定位,按部就班地行走,但就是挥不起手中的扫把和簸箕,这个定位设备的意义何在?
再者而言,环卫工人本就是从事最为辛苦和劳累的工作,起早贪黑甘当城市的美容师,工作卑微但尊严可贵,既然工人们纷纷反对甚至反感,那么就应当给予环卫工人发声的权利。正因如此,只能由社会带着同情与怜悯在为环卫工人说话,倘若为官员带个定位设备恐怕就该欢欣鼓舞了,但一码归一码,不听一线声音只唯上的作为方式本就经不起推敲,又何况缺乏调研与实践检验的定位管理。
推行部门口口声声以“智能环卫”来搪塞公众,那笔者倒要追问一句,是不是环卫工人全员武装上小小的便携式定位终端设备就意味着智能环卫已然全面铺开?管理是一门艺术,而面对底层的环卫工人的日常管理更需要手段和技巧,倾听底层声音,体察一线民情才能制定出贴合实际的管理措施。动不动就拿气势恢宏的“智能环卫”来往日常管理手段上贴金,这样的管理岂不成了“金玉其外,败絮其内”?与其在外表上贴金镶玉,倒不如把环卫工人的待遇福利提上日程,这样的关怀激励远比错位的定位管理更有说服力和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