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领导专职秘书”应重新定义
关于“秘书”的话题最近热了起来。山东曲阜市上个月宣布取消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干部的专职秘书,此前云南、广西、河北的一些县市也做出同样规定。舆论还重温了习近平1990年的一段讲话,当时他针对秘书工作说:“不能认为‘机关牌子大、领导靠山硬’而有所依仗、有恃无恐,更不允许滥用领导和办公室的名义谋取个人私利”。
毋庸置疑,领导干部身边秘书的形象这些年不太好,他们当中出了一些腐败分子。往往领导干部被查,秘书跟着倒掉的情况很多。有的贪官直接从秘书起家,因贴近领导干部而获特殊提拔,他们当中一些人出严重问题,使秘书群体的形象雪上加霜。
在大多数社会里,秘书班子是一个机构,秘书们服务于领导,但他们对特定领导的服务并非是专职化的,秘书同领导之间的个人关系相对松散。
在中国有些地方,专职秘书“官”“职”不分,大家都把秘书当成了“官”,他们成了公共权力执行的重要运作者,而且是权力体系中接近“核心权力”的咽喉。他们拥有巨大的隐形权力,一旦搞起腐败,往往能量巨大。
减少专职秘书,这是一项积极的改革。这个方向是秘书工作的规范化,抑制权力体系中的灰色地带。
但是否所有专职秘书都应取消,这是值得探讨的。中国各地拥有实权的干部,其工作节奏和环境要比西方官员急促、紧迫得多。不管好与不好,中国官员“什么都得管”是一个现实。他们对秘书帮助的需求也同样是全天候的。
中央关于正部级以下领导同志不设专职秘书的规定出台于1980年,从那以后,中国权力运行的实际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恐怕还是要把秘书从“官”还原成“职”,首先消除围绕秘书这些年形成的隐形权力,重新确立秘书服务功能的本来面目。无论多高领导的专职秘书,其“专职”的各种色彩和涵义都应淡化。这样的话,领导干部身边秘书的职务性质就会发生改变。
大概不能因为出了一些“腐败秘书”,舆论就将对腐败现象的不满过多迁怒于秘书群体。秘书腐败是中国吏治出问题的一个环节,但它不是造成中国这些年腐败面貌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须通过摸索,建立一整套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促进官员廉洁奉公的秘书工作机制。应当鼓励领导干部与秘书之间公对公的合作,抑制他们之间私人关系对工作关系的替代。领导干部正常、公平地对待秘书,不仅有助于履职过程中的廉洁,对整个权力体系内部的用人公平也具有实际意义。
秘书是全世界无处不在的职业,也是很辛苦的职业之一。优秀的秘书是实权官员发挥领导力不可或缺的帮手。整顿秘书行业出现的问题极为必要,我们的目的应当是让秘书的履职环境更加健康,让这个巨大群体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