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学霸班”炼成记 ——透视南昌大学两个实验班100%保研现象

19.12.2016  21:04
  

  最近,正当很多同学为考研做最后冲刺的时候,南昌大学2013级理工本硕实验班的35名同学和国学实验班的25名同学却早早拿到了研究生的录取通知单。这2个实验班的同学被100%保送到“985高校”和中科院,其中北京大学5人、清华大学2人、复旦大学5人……

  “学霸班”是怎样炼成的?他们对我省高校改革有何借鉴之处?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虽然已被保送到山东大学中国古代文献学专业,可记者见到2013级国学实验班的李博同学时,他仍在资料室里认真研究一本厚厚的《十三经注释》。

  记者随意翻看了这本国学经典,全是繁体字,竖排旧体印刷,没有一个标点。这样的书籍,普通本科生平时都很难看到,更别提研究了,可李博说:“这就是我们日常的课本,大学四年学的都是这样的古籍元典。

  大量阅读、背诵国学元典是件很辛苦枯燥的事,但当初选择国学都是因为兴趣,他们也能甘之如饴。而对于理工实验班的同学而言,滚动淘汰制就显得更为残酷。

  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保持优秀率,理工实验班在前三个学期都会进行末位淘汰,再从其他专业择优补录。“因为课程比别的班级更紧,我们必须花更多时间去自学。”理工实验班的刘泽华说。从早上起床,到晚上10时自习室关门,上课、吃饭之外的时间他们经常都在学习。“学习并不是为了考试之需,而是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这群被比喻成“学霸中的战斗机”的同学,在课外特长发展方面也毫不逊色。“我们也有自己的生活情趣,学霸不是书呆子!”理工实验班的王哲璇告诉记者,同学们会积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许多同学身兼数艺,书法、吉他、小提琴、摄影等样样在行。

教学自成体系富有特色

  这样的学霸班,是如何培养的呢?记者发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两个实验班和普通的大学本科教育有很大的区别,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国学实验班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文科中文、历史、哲学的学科界限,以中国传统学术基本元典为主,辅以精选的西学经典、印度经典为基本课程,再设置一些中国古典艺术类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理工实验班实施多学科交叉培养的模式,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材料和力学5大专业,组成了“通识课+多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跨专业选修课+科学训练课”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两个实验班都采取小班授课形式,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开展研讨,师生间有很好的互动,不仅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引导和鼓励学生从被动接受教学内容为主动学习,达到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开设了名师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组织学生到境内外游学访学,为学生提供开阔视野、接触前沿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个实验班在本科阶段就让学生接触科研。建立了导师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参加科研训练活动,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这样一来,不少同学对科研产生了兴趣,有的同学大学期间就在SCI级期刊上发表论文。

让一部分人在大众化的教学中脱颖而出

  “我们国家一直提倡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有一部分人脱颖而出,遥遥领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走得更好、更远。”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行政副院长叶林桢说。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南昌大学分别于2008年、2009年相继开办了理工实验班和国学实验班,通过二次招生,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实验班,整合理工、人文等方面的优质教学、科研和学科资源,用打破学科壁垒、综合学科优势的方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对于国学实验班100%保研的情况,我认为是偶然中的必然,这充分显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的优秀。事实也证明,我们的综合改革成果还是不错的。”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程水金说。

  而对于整个南昌大学的教学体系而言,两个试验班的成果绝不仅仅在于培养出的人才,还在于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推广。如今,两个实验班开展的导师导学制、创新学分制、开放游学制等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模式和经验,已经沿用到普通教学中来,推动学校本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全校考研率提升到22%以上,近6年考研率较前6年平均提高了90%以上。基于两个实验班开展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项目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稿件来源: 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6-12/14/content_375270.htm



  • 责任编辑:范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