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红土地上的蓝色梦想——东华理工大学关心和培养海军国防生纪实

25.01.2014  02:44

      编者按: 在聚焦2014江西两会的特殊日子里,江西日报在今天C02版《关注》发表了海军选培办胡增良撰写的《红土地上的蓝色梦想——东华理工大学关心和培养海军国防生纪实》。胡增良在文章中用“有一种情怀叫拥军报国”、“有一种眼光叫眺望深蓝”、“有一种胜利叫捷报频传”展示了东华理工大学在关心和培养海军国防生方面所倾注的国防军工情结及取得的成就。现将全文刊发如下:

      创建于1956年的东华理工大学,是一所核学科和地球资源勘探专业特色十分突出的军工院校。自2005年与海军合作培养国防生以来,他们情注万里海疆,用心托举海军人才培养事业。2013年10月1日,他们投资1500万元建造的海洋测绘科考船在赣江顺利下水,他们要实现一个新的梦想,就是要在大江大河上培养绘制世界海图的人才,共筑海洋强国梦。
   有一种情怀叫拥军报国
  半个世纪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国防的办学方向,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成为我国核燃料循环工程人才培养的摇篮,为我国核军工事业的壮大、核大国地位的确立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单位”。
  2005年,学校与海军建立合作,共同培养国防生。学校成立了由书记、校长亲自挂帅的国防生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建起了国防生培养综合楼——“问海楼”。“问海楼”里,电脑室、图书室、科技创作室、业余活动室、娱乐室、游泳馆,一应俱全,形成了“军地齐心育英才”的良好格局。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学校扎扎实实对国防生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国防生上井冈、访瑞金,净化思想,进农村、到基层,锤炼意志,开论坛、办讲座,培树精神,在不断灌输“红思想”、补充“钙元素”中,树立国防生从军报国之志。
  构建名师专家育雏工程。安排学科带头人、双聘院士、名师专家直接担任国防生的任课教员,用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专业授课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国防生。爱国奉献的相同情感使得学校老师和国防生情感上一接触就同频共振,国防生的表现也得到了老师们的特别爱护。该校87岁高龄仍坚持实验室工作的宋金茹教授是国防生的忘年交,“70后”国家杰青陈焕文博士则成了国防生的“好哥们”。   
  学校对军队的赤热情怀,也深深感染了国防生们。每当驻地人民遇到困难时,“海军蓝”总会伸出援助之手;每当驻地人民碰到灾情时,“海军蓝”总会第一个到达现场。在驻地人民心中,“海军蓝”早就成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一张名片。
  2010年6月,抚州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国防生们临危不惧、冲锋在前,第一时间向校党委递交《抗洪救灾请战书》,先后转移安置受灾群众2万余人,得到当时正在灾区视察慰问的国务院领导高度评价。海军政治委员刘晓江也对国防生体现当代革命军人优良品质,积极支援地方抢险救灾的先进事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做出了专门批示。
   有一种眼光叫眺望深蓝
  关爱海军国防生,就是关爱海军的建设发展;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就是关心国家未来海上的安危。为加强国防生教育管理,学校设立海军学院,为各年级安排了专职管理教师和辅导员;为改善国防生学习训练条件,学校修建了海军楼、海军文化广场和渡海登岛训练场;为拓展国防生素质,学校出资组建了“海军国防生军乐队”、开办了“海军国防生信息网”,在每年的“4•23”海军诞生日,举办全校性的海军文化周活动。
  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变化带来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面对信息时代和海洋时代的浪潮,学校党委一班人居安思危、眺望深蓝,“我们能为海军发展做什么、我们怎么做?”只有把准军队人才建设的脉搏,才能抓住高校开展国防生培养的重点。为弄清海军人才建设的发展方向,找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几年来,学校工作组多次到海军部队调研,探索“订单式培养”的崭新模式。
  于是,《水面舰艇技术人才在地方高校培养的主要对策》、《通信工程国防生如何与海军建设发展接轨》、《数字化模拟系统在海洋水文领域的运用》、《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基层主官发展的需要》等一批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论文,相继成为指导学校做好国防生培养的锦囊妙计。
  与此同时,学校立足自身在核物理、地质学、水文测量、资源勘测等学科领域的独特优势,瞄准海军转型建设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提升招生层次、精选专业课程、更新教学内容、配强师资力量,对国防生进行重点培养。
  下海之前先试水,学校与秦山核电站、江西3S产业基地、海军某驱逐舰支队、海军某海测船大队等建立密切联系,组织国防生专业实习。
  眺望深蓝不仅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责任。为了扛起这个责任,学校把培养深蓝人才作为天大的事,全力支持海军国防生的培养。
  2010年,在走访了海军测绘研究所和某海测大队,专题调研当前海军在海洋测绘领域的建设发展情况后,学校果断决定,设立海洋测绘专业,订制科考船,在赣江、鄱阳湖上开展海洋测绘教学研究,为海军培养测绘专业的急需人才。
  “我国的核潜艇是在昆明滇池边上的一条木壳‘大雪茄’里孕育出来的,我们同样也可以在赣鄱大地上培养绘制世界海图的人,使我们的军舰安全放心地驶向全球。”校长刘庆成深情地说。
   有一种胜利叫捷报频传
  校党委对海军国防生的关心,犹如甘甜雨露,让一棵棵“幼苗”茁壮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国防生们知道回报大学关爱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本职岗位建功立业。无论是在战舰、在潜艇,还是在大洋、在机场,由东华理工大学培养的海军国防生,在万里海疆捷报频传,赢得了部队官兵的好评。
  2005级测绘专业毕业国防生、海军某测绘船大队助理工程师刘刚,2011年在出海执行国家某重大测绘任务时,不幸光荣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06级通信专业毕业国防生、海军某驱逐舰某支队通信参谋胡珍,2011年上舰参加亚丁湾护航任务,成为中国海军首批上舰任职并随主战舰艇护航的女军官; 2007年毕业的国防生黄晓俊,现为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保障大队中队长,他多次在恶劣环境下抢修潜艇故障,并立功受奖,被破格提拔。
  测绘工程专业国防生吴井泉酷爱发明,在校期间就创造发明了“漂浮平台式激光水准仪”,获得国家专利,毕业后在部队科技岗位一线仍然十分活跃,分配下去不到一年就在该部队小有名气。
  毕业国防生赵吉祥因素质全面,2012年初,单位领导安排他到后进单位担任代理教导员,到任一年间,他带领的中队由基地排名倒数第三到排名第一,当年个人被某基地评为“优秀基层主官”和“优秀四会教员”,所在单位被基地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和“思想政治建设先进单位”,2013年参加基地首届政工干部比武获得金奖,年底又被评为“优秀四会教员”。
  “东华理工大学国防生在我们部队很吃香,军政素质好,专业基础扎实,安心本职工作,我们希望每年能多分配几个过来。”调研中某海测船大队负责人主动向东华理工大学要人。
  对此,校党委书记徐跃进有自己独到见解:“我们的国防生培养工作好不好,在于国防生专业技能过不过硬,毕业后在部队顶不顶用,受不受欢迎。”顶用就是底气,受欢迎就是名气,部队反馈的信息最有发言权。截至目前,东华理工大学先后毕业7届国防生481人,绝大部分在一线基层部队从事技术保障工作,119人在基层主官岗位任职。
  正因为保持爱国拥军优良传统和务实进取作风,该校国防生多次荣获国家级荣誉。2010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把志愿服务领域的最高荣誉——“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授予该校海军国防生集体,成为我国开展国防生培养工作以来,首个获此殊荣的国防生集体。2013年,国防生10中队“刘刚班”团支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 ,又一次获得全国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