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瑞典外交大臣吐槽中国雾霾是善意提醒

25.02.2014  17:02

  2月25日8时左右,正在对华访问的瑞典外交大臣卡尔·比尔特遭遇了中国北方连日以来的严重雾霾,忍不住在微博上吐槽,随后这一微博被工作人员翻译成中文:“我真心希望这些雾霾过几天能消散。让人觉得很不舒服而且对身体有害。我们两个国家必须在空气质量、环境和全球气候问题方面更紧密地合作。在这些方面瑞典有很多经验可以提供。(瑞典外交大臣卡尔·比尔特)”(《人民日报》2014年2月25日)

  瑞典外交大臣访华吐槽雾霾,实属无奈之举,严重的雾霾不仅让卡尔·比尔特不舒服,看不清中国人和美景,也会影响到他的访华行程和最后的成果。

  卡尔·比尔特吐槽中国雾霾,更让中国人听了不舒服和尴尬,雾霾不除,不仅影响中国的好天气,更会影响外交关系,这绝非危言耸听,“天气外交”看来已经是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在瑞典等西方国家,“天蓝地绿水清”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更是国民的空气福利和基本的生态福祉,这和这些国家持之以恒的坚守生态底线,不断地实施节能减排,提高国民的环保素养分不开,也正是因为政府不遗余力、企业积极践行环保规章、公民积极参与,才能够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这些国家的普遍的生态福利。

  西方国家在环境治理和节能环保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学习,治理雾霾,和包括瑞典等国家的更紧密地合作也很有必要,但是,关键在于中国人对雾霾的清醒认识以及对国民的民生的呼呼程度。

  瑞典外交大臣访华吐槽雾霾,又何尝不是对中国雾霾的善意提醒呢,如果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不满中国的雾霾天气,进而尽量减少来中国,那么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的气候形象,更会影响到中国的国际整体形象。

  最近,全国性的雾霾肆虐,比此前范围更大,污染更严重,但是,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却似乎显得不紧不慢,大有习以为然的镇定感,有雾霾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人已经习惯性麻木。

  不管是两会上,还是一般性的会议上,不管是例行的环境检查还是生态建设,一些地方的领导“雾霾”不离口,一些政府部门对于治理雾霾也信誓旦旦,但是更多的体现在“嘴上风暴”,少见详实的规划和具体的积极行动,治理雾霾,似乎已经陷入了只说不做的尴尬境地。

  治理雾霾,绝不是炸掉几个炼钢厂、化肥厂和水泥厂那样简单,也不是政府部门限制公车出行那样容易,既不是提倡和呼唤少开一天车那么容易,更不是严查渣土车随意抛撒的扬尘那般治理,而是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实现绿色发展和包容性发展。

  说到底,如果各级领导不能深刻地反省自己的政绩观,一边是雾霾肆虐,一边还是唯GDP论英雄,政绩高于一切,名义上不喜欢高污染高效益的企业,但是背地里却对污染企业暗送秋波,甚至沆瀣一气,那么口号喊的再响亮,也不可能治理好雾霾。

  治理雾霾,非要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不可,非要将驱霾成绩纳入绿色政绩考核不可,非要一级做给一级看不可,非要各级领导率先垂范不可,非要对消极对待雾霾严肃处理不可,非要全民驱霾不可,唯有齐心协力,才能应对雾霾的肆虐。

  如今,在治理雾霾过程中,一些地方的等靠要和观望色彩浓厚,片面以为雾霾是区域性流动的,仅靠一个人地方来治理不行,即使自己管辖的地方再努力,也经不住相邻地区刮来雾霾的风来的厉害,因此面对雾霾治理未免就会朝秦暮楚,三心二意,这样的驱霾意识非常可怕,只有全国一盘棋,才能激活治理雾霾的死水。

  面对铺天盖地的雾霾,老百姓的身心健康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伤害,八面“”伏和自强不“”不仅是生态灾难,更是老百姓宜居和幸福感的铭心之痛,连清新的空气都呼吸不到,一切物质的饕餮和精神的享受都是浮云,只有多些更紧迫和治理雾霾意识,少些对雾霾的顿感和麻木感,才能知耻而后勇。

  如今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面对雾霾肆虐,群众的路线方向感不明,不妨给走群众路线注入治理雾霾的正能量,不管是走群众路线还是追求民生繁荣,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生活,夯实民生和走群众路线,就从踏踏实实的驱霾行动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