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元坑村毛竹“绿色银行”吸引“客户”

18.12.2013  16:45

绿色银行”客户多

 --从元坑村毛竹看资源优势的吸引力

    新华网江西频道12月17日电(胡忠平 温庆本)苍翠茂密的竹林,绵延在八千多亩的山地里,聚成了一座村民引以为傲的“绿色银行”。取之不尽的毛竹资源吸引着大量的“客户”前来办厂或收购,历来发展经济的特色优势明显。这儿是远近闻名的大柏地乡元坑村。

    纸槽

    元坑村的竹子,在解放前就小有名气。据老人温正荣叙述,解放前,有人看到元坑村的竹子多,就在当地建了纸槽,生产毛边纸。虽然交通不便,全靠肩挑手提,但这儿源源不断的生产原料,始终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纸槽几经接转,生产到80年代。解放后,当地又建起了造纸厂,生产糙纸,远销福建,一直生产到90年代。毛竹让纸槽、纸厂生存发展,也让村民生活过得过更好,激发了村民种植毛竹的热情,村子里也形成了种竹的优良传统。

    竹器

    温正荣老人是村里的老支书,现在赋闲在家,他一有空就上山砍根毛竹,回到家里慢慢地做竹椅。一年下来,也能做几百把,收入一千多元钱。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的零用钱总能赚几个。”村里做竹器的专业户有不少,钟同才夫妇俩就是其中之一。他俩编织的簸箕和米筛等竹器,足不出户就被收购商悉数买走。凭着娴熟的竹器编织技艺和家里几十亩的竹林,全家每年纯收入少说也有三四万块钱,比普通上班族可观多了。村子里的竹器编织专业户有10多户,编织粪箕、箩筐、竹床、扫帚等,传统家庭生产生活用具应有尽有。几十家收购商经常电话不断,下单催货,用车来拉货,销往瑞金、宁都等地。

    加工厂

    小小的元坑村及周边,竟有四家竹器加工厂,吸引他们来此投资落户的原因,当然是那里的竹林资源。这些加工厂主要生产凉席、牙签、棉签、筷子、线香等,一年总产值100万左右,挣个10多万纯利不难。今年收购价是600多元一吨,拉一车往往就有7000左右元,一根胸围一尺的竹子能卖到30多元。近期刚刚投入生产的一家加工厂,一口气就收购了50吨毛竹,刚生产的半成品就有外地客商前来拉走。

    有了毛竹,村子里年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生活幸福,民风和谐,在进城热潮的今天,更多的村民愿意选择在此居住。他们不多种田,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形成了典型的“一村一品”,造就了一座大型的“绿色银行”。有更多的人相中了这青山翠竹,想来此投资建设精深加工厂。元坑村人相信,随着竹子的越长越密,他们的“魅力”也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