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感念师恩何必非用“谢师宴”?
高考结束,不少学生家长开始热衷组织“谢师宴”,以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但今年,成都市多所中学不约而同地发出通知,不允许参加任何形式的学生答谢老师的谢师宴。“高考前,学校开家长会,老师明确表示,将谢绝参加任何谢师活动。”成都市金牛区一高三考生家长告诉记者。(6月9日《成都商报》)
高考过后,师生之间一段美好的青春时光也随之落下帷幕。在此之际,学生想要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对恩师的感念之情无可厚非,“谢师宴”便在这样的语境下产生。通过宴请的形式感念师恩,虽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向老师表达感激之情,教师也能感受到学生的心意。但不可否认,当下的“谢师宴”已经并非简单的感念师恩,其中夹杂的种种不正之风更是让“谢师宴”变了味。
今年一月份,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教师“索要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家长、学生财物”的行为有违师德,而一些教师借“谢师宴”之际收受学生家长的财物已是不争事实。因而,学校发通知禁止教师参加此类活动无疑是对部分教师师德的纠偏。此外,不少“谢师宴”也都是学生考上大学后的庆祝活动,学生家长热衷举办“谢师宴”其实也并非单纯地感念师恩,而更多是想借此机会来向众人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么优秀。再者,越来越豪华的“谢师宴”势必会“绑架”那些家境一般的学子。举办“谢师宴”,自身经济实力难当;不举办的话又怕他人说闲话。不知不觉中,原本用来感念师恩的“谢师宴”成了败坏师德师风、增加家长负担、助长不正之风的源头。
学生有心感念师恩自然值得表扬,但为人师表,其实并不需要学生用宴请的形式来表达对自身的感激之情。一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对学生的无私奉献应是每位教师的工作常态。在教师眼里,学生能有一个好的未来便已是对师恩最好的回报。二来,感恩师恩有多钟方式。宴请既会增加家长的负担,同时又不利于良好师德的维护。若学生真有心感念师恩,不妨趁高考之后的闲暇回忆高中生活,写几封信寄给老师。再或者,约老师一起出游、到恩师家中举行一次师生之间的“友情聚餐”,这些都要比“谢师宴”更加有意义,也更能体现学生的用心。
社会中形成尊师重教之风值得弘扬,但尊师重教也应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上。学生感念师恩,最重要的是能记住教师曾经的教诲,凸显自己一颗感恩之心,而无需以豪华的宴请来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与其让“谢师宴”的负面影响为人所诟,倒不如改成“谢师言”,以此来让师生之间的情谊得到长久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