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景德镇:“景漂”的梦想之城

22.10.2013  01:13

  新华网江西频道10月21日电 题:瓷都景德镇:“景漂”的梦想之城

  新华社记者王晨曦 姬少亭 吴锺昊

  周末的街道,游客在小摊前穿行,络绎不绝。艺术家打扮的年轻人聚在一角,兴奋地谈论着什么。这不是北京的798或者南锣鼓巷,这是景德镇的乐天陶社,是“景漂”一族聚集的艺术街区之一。景德镇在他们心中,是陶瓷创作的乐土,是自己的梦想之城。

     创意的乐土

  资深“景漂”、来自香港的郑祎,2005年把她的乐天陶社开到了景德镇。与她开在香港、上海、北京的三个分店相比,这算得上是规模最大的。陶社开在雕塑瓷厂原来的厂区内,为年轻人提供创作指导平台,并邀请外国陶艺家进驻,提供创意的交流和碰撞。

  “景德镇的手工技术非常齐全,你想要的东西这里都能给你做出来,”郑祎指着挂在自己工作室里的两件“蝴蝶衣”说。作品上缀满了指甲大小的粉色瓷蝴蝶,这只有在景德镇才有人做得出来,现在已经被西方多家大博物馆收藏。

  她留在景德镇,想“一边做好玩的东西,一边把如何实现创意的这一套教给年轻人。”为此,她把其他三个乐天陶社分店的利润用来支持景德镇分店的发展。现在以乐天陶社为中心,周围的工作室和手工作坊星罗棋布,创作和交易的生态圈逐渐形成。

  每逢周末,景德镇都有规模不一的创意集市,出售陶瓷艺术品和工艺品。规模大的乐天集市,一天营业额少则五六万元、多则十几万。除了游客和本地人,外地的商人和网店也会前来采购。

  景德镇便利的陶瓷制造环境、活跃的交流气氛、稳定的市场需求,让怀揣艺术梦想和创业冲动的人们汇聚于此。据业内人士估计,人数接近一万。

  甘肃小伙儿赵海同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艺专业毕业不久,就一直留在这里。他租窑位烧制销路好的艺术瓷,有外地网店找他进货,周末的集市也能赚上三五百,“能养活自己,还能搞创作。

    青春的坚守

  赵海同的同乡郭刚刚也留在了景德镇,经营“艺品良瓷”工作室。他留下的理由同样是陶瓷,“我学的就是陶艺,越学越觉得喜欢。”毕业前,父母曾劝他回家乡考公务员,他拒绝了。

  “老家招公务员,100多个岗位报名了5万多人,太难了。我看师兄们在这里做陶瓷,生活自由,做的又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还不用向父母要钱,就留下来了。”郭刚刚一边说,一边在景德镇陶瓷博览会的展厅外忙碌着。恰逢瓷博会召开,他和很多景漂也来参观学习,顺便摆摊卖些自己烧制的茶具。

  对于将来,郭刚刚并不担心。“很多师兄留下来都过得挺好,一些去大城市找工作的同学又回来了,说还是这儿适合做陶瓷。”他指着展厅踌躇满志地说,大师也是这样从零开始的,下一个大师也许就是自己。

  绍兴女孩儿卢彬则在艰难维持着。“我很喜欢瓷器,想来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为此她辞去了外贸工作,只身来到景德镇追寻自己的陶瓷之梦。

  由于缺少系统学习和积累,卢彬的生意一直不顺,四年当中亏了两个大单,一个单就亏三四十万。靠代客加工的小单勉强维持,她曾想过放弃,但也不知道自己除此之外还喜欢做什么。“这里有好的工匠搭配,我也愿意留下来。”她抱着一个花旦茶罐说道。

  这个茶罐卢彬每天都要带着,只展示不卖,是她最喜欢的作品。集市清场的时候,她总是先把它揣在怀里。

  “喜欢”,是他们谈到陶瓷时最常用的词语。当大城市的年轻人在“拼爹”和“啃老”的指责声中步履蹒跚时,同样年轻的景漂们却坚守在同样艰难但有梦想的路上。

    朝圣的“洋漂

  在景漂中,还活跃着不少外国艺术家,来自荷兰的阿德里安·瑞斯便是这“洋漂”之一。七年前,他刚到景德镇就被这座城市深深吸引。“欧洲的手工陶瓷只在几个城市的小圈子里,我一来就看到景德镇整个城市都在做陶瓷,到处都是年轻人。”他回忆道。

  原来学雕塑的瑞斯在景德镇一待就是七年,沉浸在陶瓷艺术创作中。七年间,他往返于中国和荷兰之间,介绍景德镇和有欧洲瓷都之称的代尔夫特市两地艺术家到对方城市创作,使用当地传统原料和技术,增进陶瓷文化交流。

  现在,瑞斯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景德镇。拥有一双蓝色眼睛的他,经常穿一件青花瓷纹饰的蓝色大褂。他娶了位中国妻子,不久将迎来孩子的降生。

  “陶瓷商店在代尔夫特有6家,在景德镇却有上千家;在代尔夫特有陶瓷学校但没有学生,在这里有几千名学生在学习陶艺。”瑞斯定居于此,吸引他的是景德镇的活力和未来。

  此外,景德镇还有来自韩国、日本、西班牙、法国等各国陶瓷艺术家。有的小住一月,有的买房常驻,景德镇的三宝村成了他们聚集的地方。常去三宝村作研究的人类学家方李莉形容他们是抱着“朝圣”的心态来到这里。

  “在世界陶瓷界,景德镇对外国人就像灯塔一样,凡是做陶瓷的都想来这里。”她认为,世界其他主要产瓷区的手工陶瓷技艺都已式微,唯独景德镇还保留一整套技艺和工匠,让全球的陶瓷艺术家们能够实现自己的创作灵感,继续自己的艺术之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