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进补养生 中医师建议需先要健脾养胃
随着冬日气温越来越低,更多人青睐进补养生。中国人喜欢食补,但无论吃多少东西,吃多好的东西,没有健康的脾胃,怎么补也难以吸收。因此,中医师建议进补前先要健脾养胃。
天冷脾胃易“受伤”
在冬季,冷空气的刺激很容易导致胃肠道疾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就是寒邪易伤脾胃,诱发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消化道出血、胃肠功能紊乱等病变。此外,在寒冷的冬季,人们更偏爱辛辣、油腻的食物,并认为能这些食物暖胃暖身,实际上,过食滚烫、辛辣的食物也会诱发胃肠道疾病。同时,较低的温度也促进食欲,吃得过多的直接结果是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出现胃部不适和腹胀等症状。加上冬季运动较少,多少会影响消化的速度,更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情况。
进补要“有效”,先调理脾胃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梁俊雄副教授认为,现代人的不良饮食习惯如饮食过度、饮食不节,加上精神紧张、工作压力等,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脾胃受损。在讲究进补的冬季,脾胃不好又怎能更好地吸收呢?因此,冬季进补必先调理好脾胃,否则吃了也白吃,反倒加重脾胃负担。若有不思饮食、腹胀、泛酸、嗳气、口淡、疲倦、易拉肚子等脾胃虚寒的表现,更要注意调理,如果情况严重,建议找医生对症治疗。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健脾养胃呢?中医学自古以来就讲究“药食同源”,可在饮食中加入以下美味又健脾胃的食物——
【大枣】性味甘温,《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枣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副教授梁俊雄介绍,大枣亦有镇静的作用,特别适宜于失眠、心烦之人。
但大枣不可多食,多食则助湿壅气碍脾,所以痰浊壅盛、经常腹胀、舌苔厚之人不宜多食。因其含有糖分,糖尿病人及患有牙齿疾病者也不宜多食。
如何吃?——可将大枣煎汤代茶服用,又或者煮粥、煲汤时放入大枣,如大枣鸡肉汤。怕冷的人(特别是在月经期间怕冷的女性)可以将大枣与红糖一起煮后食用,以10-20枚大枣为宜。
选择大枣时注意选用皮色紫红、颗粒大而均匀、果形短壮完整、皮薄核小、肉质厚而细实的大枣。
【山药】性味甘温,可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现代医学认为,山药里含有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患帕金森病患者可以多吃山药。
但山药有收涩的作用,所以,经常便秘者不宜食用,起病初期邪气盛时也不宜食用。
如何吃?——山药可做成山药饼,或者蒸熟做成山药丸子。更多的是用于煲汤,如排骨山药汤。每次食用以15g-30g为宜,山药要去皮食用,以免产生麻、刺等异常口感,切片后需立即浸泡在盐水中,以防止氧化发黑。
【薏苡仁】性味甘、淡、凉,《神农本草经》里记载:“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也就是说,久病体虚、病后恢复期特别适宜食用。薏苡仁除健脾养胃外,还可渗湿,所以对于四肢水肿或者有痰饮的人特别适宜。
但也因其渗湿的作用,便秘、孕妇及滑精、精液不足、小便多者不宜服用。
如何吃?——一般可煮粥、煮饭食用,每天30g即可。
【党参】味甘,性微温。有益气补血、生津止渴、和胃健脾的功效,可以说是“中药中之大补珍品”。党参的种类繁多,但以山西太行山潞安州(即现今的山西长治)的上党人参为道地药材,故以“潞党参”命名。梁俊雄提醒,服用党参时忌吃有散气作用的萝卜,也忌饮浓茶。肝火盛者及起病初期邪气盛时不宜食用。
如何吃?——党参洗净后放入蒸屉中蒸1小时,待凉后,切成薄片,用开水浸泡代茶饮。也可煲汤,如党参大枣炖排骨汤。每天以10-30g为宜。
梁俊雄提醒,要健脾养胃,除了吃得对,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饮食上注意少量多餐、定时定量、细嚼慢咽;选取适量蛋白质、低脂、富含维生素的膳食;尽量少吃对胃有刺激、过于浓烈的香辛料;太热、太冷的食物也要少吃,避免吃盐渍、烟熏、不新鲜的食物;戒酒、戒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Tips
可配合穴位按摩及艾灸
除了饮食调补之外,配合一个简单的穴位按摩加灸法效果会更佳。梁俊雄表示,日常按摩加灸足三里穴。足三里为保健要穴。《黄帝内经·灵枢》中记载:“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在外膝眼下3寸,按摩频率为一周3到4次,每穴每次5-10分钟,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酸胀、发热的感觉。然后点燃艾条,距离足三里穴两厘米左右,每次灸15-20分钟,使局部皮肤发红。最后,将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烫伤局部皮肤为度。
谢哲、王海芳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