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超:生女孩幸福的普遍观感折射现实焦虑

18.05.2015  16:12

  在传统观念里,更多的中国家庭想生儿子。不过,昨天在南京财经大学举办的2015第二届香樟经济学论坛上,有专家介绍,在过去几年时间内,通过对国内10个地级市的4309个家庭采样后发现:生儿子的父母,在儿子长到17岁至30岁期间,幸福感明显比生女儿的父母要低。而且所在城市的住房价格加剧了这一影响。(5月17日《现代快报》)

  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尽管这次抽样调查的样本容量不算大,但结论基本上较为准确和客观,因为它是随机的、广泛的,符合抽样调查的基本要求,能够代表普通独生子女家庭的整体感受。

  不过,大家应注意调查结论的局限性——当儿子长到17-30岁的时候。男孩在这个时间段的主要经历是什么?结婚、生子。人生的这两个重要阶段,恰恰是父母在经济上最需要付出的时候。在成人之前,父母在男孩女孩上的情感、金钱的投入几乎是等同的,每一个家庭都会为自己独生宝贝的教育、生活倾其所有。然而,拐点就在孩子谈婚论嫁的时候。此时,男方必须经历的两个坎儿:彩礼是一个关卡,婚房是一个关卡。

  性别比的严重失衡,女孩是婚配市场上的优势一方,男性想找对象结婚,就必须有过硬的物质资源,那么,彩礼就是展示其长处并赢得竞争胜利的一个优先条件。特别在农村,最近坊间流传的彩礼谚语“万紫千红一点绿,一动也不动”,彩礼的负担之重显然超出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而在城市,所谓的“剩女云集”也是一个伪命题。城市家庭的男孩要结婚,婚房是必备品,而动辄数十万近百万元的婚房,则是工薪家庭的一大负担。

  在很多男方家庭为孩子结婚、生子陷入经济窘迫的时候,女方家庭则较为从容,虽然他们也会为独生女的幸福婚姻尽其所能,但这是不像男方那样必须准备彩礼和婚房,因此,女方没有准备婚姻的经济压力。生女孩幸福的普遍观感来自于和生男孩的比对,这也恰恰折射了生男孩家庭的现实焦虑。女方对彩礼、三金、轿车、婚房的要求越来越高,说到底,还是适龄男女的婚配比失衡造成的。女孩少男孩多,意味着一部分男孩在婚配市场上被淘汰出局,他们的父母就必须勤奋努力地挣钱,增加竞争的筹码。另一方面,即便结了婚,女方父母的感受也会受到重视,“女婿比儿子孝顺”的社会现实无疑会加重男方父母的焦虑。

  不重生男重生女的现实观感,冲击了男女平等的主流观念,所谓“生女幸福”的结论是对比效应的显现,折射了一种无法忽视的社会焦虑。缓解这种社会焦虑,最根本的策略当然是控制好性别比,或调整计生政策,放开二胎限制。其次,政府应倡导正确的彩礼观,引导民众在子女婚姻事宜上不大操大办。再者,政府还可以在提高婚配效率上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