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南昌得青山更得金山

16.06.2015  12:01

站在世界看江西,生态是最亮的品牌。

站在全国看南昌,绿色是最大的优势。

近年来,自然环境“天生丽质”的南昌,恪守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等为平台,不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做加法,进一步巩固既有的生态优势,并以此为契机,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的发展之路。

发展,要金山更要青山

南昌是江南水乡,山清水秀,环境宜人。当越来越多的商家看中这里丰富的生态资源,欲投资落户进行开发建设时,南昌却对一些收益大、税收高的项目亮起了红灯。在“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二选一中,南昌选择的永远是后者。

对湾里区进行差异化考核就是南昌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湾里是南昌市唯一一个拥有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两块“国字号”金字招牌的县区,森林覆盖率达73.67%、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9.7%、绿地率达45%、乔木绿地率达37%。2008年,为切实保护英雄城的“天然氧吧”和“都市绿肺”,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湾里区生态保护、科学发展的意见》。从此,对湾里区进行考核的工业增加值等传统指标,被森林覆盖率、水源水质、生态旅游等取代。在差异化考核体系中,“绿色GDP”占了所有考核指标的1/3。

弱化经济指标、突出生态保护,不唯GDP论英雄,正是对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的最好诠释。进入新世纪以来,“要金山更要青山”逐渐成为全市各级政府的共识共为。2007年,我市放弃可观的地产开发收益,保留下了艾溪湖东岸的自然湿地;2011年,南昌又在高额收益与生态保护中选择了后者,为城市留下了瑶湖的一湖碧水;2013年,南昌再施生态建设大手笔,对象湖西堤以西地块的商业开发规划进行修编,将其转为建设城市湿地公园;为了保护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我市每年拒绝落户新建县南矶乡的意向项目总金额均超过亿元……

生态,要保护更要建设

为了“绿水青山”舍弃“金山银山”,是为了保护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但南昌的生态文明建设,并没有停留在“封山育林”的单纯保护层面上。和“保护”绿水青山同步,南昌义无反顾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彰显。

作为南昌乃至全省生态高地的湾里区,近5年来已累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投入资金4亿多元。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我市以“绿化不仅要增绿、更要增色增景”的理念,在湾里区实施了景观大道、店罗公路、南安公路、红湾公路、兴湾公路、天宁路等约50公里的绿化提升工程。同时以山上绿化、城市绿化、通道绿化、景区景点绿化、村庄绿化和单位绿化等工程为载体,引种景观林木、常绿林木、色叶林木,先后实施了碧桃园、杜鹃园、梅花园、樱花谷和银杏园等一批林相改造项目。

在艾溪湖、瑶湖、象湖3处城市湿地,我市至今已投入数十亿元资金,对这些城市内的宝贵生态环境进行改造提升。目前,我市在3个湿地公园新植树木数以万计、灌木以百万计,同时整修了沙滩“海岸”、生态驳岸,建设了拱桥、栈道等游园设施,在南昌的城内、城外、城郊打造出了一个个野趣化、本土化、自然化的市民休憩中心……如今的南昌,城市生态加了量、提了质,上了档次、上了水平。

多赢,得青山更得金山

在“金山”与“青山”中选择前者,往往先得一时之利却终失一世之益。然而反其道而行之的南昌,最终收获的不仅有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生态“红利”,还有“冲着生态环境而来”的万千商贾。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兼得,南昌的绿色崛起之路“守得云开见月明”。

作为城市之“”,40万头生猪“下山”后,湾里区已不再是“沿着垃圾走到底”的破败之地。借助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机遇,湾里区建成了连接各镇与城区的通道绿化长廊,形成了“绿成片、花成带、树成景,四季常青、生态和谐”的绿化美景,构建了“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自然景观季相。作为城市之“”,南昌城东的艾溪湖、瑶湖湿地公园已栖息鸟类100多种,有水生植物150多种;在尚未完工的大象湖湿地,如今已处处可见鹭舞翩跹的灵动风景……世界500强企业德国贝塔斯曼欧唯特中国区总裁徐凯波说:“我到过中国不少地方,南昌的生态文明建设独一无二!

”健康、“”强壮,“革命的本钱”多又好,城市的发展好又快。除了世界500强德国贝塔斯曼,如今艾溪湖、瑶湖周边已集聚了航空、生物医药、光电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地下水水质优良的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引来了世界饮料巨头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竞相入驻;作为国内行业翘楚的江中集团继江中药谷项目之后,再次投资6亿元,把保健品生产项目放在生态环境无可挑剔的湾里区;安义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助力供港蔬菜生产企业从玉菜业成为江西蔬菜实体企业在港上市第一股……

除了顶天立地的“高大上”,优越的生态环境还孕育了铺天盖地的“马赛克”。统计显示,目前我市有上规模的休闲农业园区(企业)203家,小型农家乐、渔家乐1179家,资产总额突破50亿元,去年接待游客91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0亿元。生态旅游、休闲农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经济中发展最快的增长点。(记者 吴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