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南昌得青山更得金山

06.12.2015  09:00

南昌获评国家森林城市系列报道之七

  摘得国家森林城市这块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金字牌匾,南昌不仅获得了地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生态效益,还收获了真金白银的经济效益。5年来,南昌立足省会城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以“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的运作模式,推进优质花卉苗木基地、优质油茶生产等特色基地建设,壮大林业产业发展。2014年,全市林业经济总产值达198亿元。

   苗圃种植让8万人直接受益

  樟树、月桂、女贞、罗汉松、樱花树……沿着山坡起伏,一片片不同树种错落有致,生机勃勃。湾里区招贤村的花卉苗木基地,俨然一座生态植物公园。“赶上南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村里的花卉苗木产业也迎来发展春天!”在一片树径20厘米的樟树林前,招贤村支书李文华说,“像这样的樟树贵着呢,一棵可以卖到2至3万元。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5年来,我市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基地、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高产优质油茶培育等四大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得发展、林农得实惠、企业出效益”的林业产业发展之路。记者了解到,2010年到2014年,我市苗圃种植规模从不到8万亩发展到18.3万亩,栽植品种从不足900个发展到1000多个,从业人员从不足1万人发展到8万余人。同时,我市建设了以杨树、湿地松、泡桐为主的工业原料林26658.71公顷,林木蓄积量超过100万立方米,油茶种植面积达22.07万亩。

  我市在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下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实现了雁鸭类、蛇类、孔雀类野生珍稀动物在选种、驯化、适应、繁殖、规模化养殖等多个环节的突破,全市野生珍稀动物驯养繁殖产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14年全市野生动植物产业总产值约1.6亿元,其中野生动物产业年产值约1.4亿元。全市共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户72家,养殖物种30余个,野生驯养产品远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林业龙头企业年产值超36亿元

  在安义县万埠桥头的新华林场,记者看到,广袤肥沃的土地上一片片杨树、湿地松、沙树拔地而起,仿佛置身于树木的海洋之中。“以前林场种植的都是一般用柴林,种植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现在林场转变模式,种植了绿化苗木和速生丰产林,采用了针阔混交、抚育伐间的种植方式,提高了林地利用率,缩短了种植周期。”新华林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经济效益比以前高多了,现在一亩地的每年收入已经提高到12000元。

  据介绍,我市木材经营加工产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积极学习借鉴林业产业发达省市先进经验,大力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效益好、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并在资金、信贷、人才方面给予倾斜,推动林木加工产业由单一产品加工向系列化产品加工转型、由粗加工向精加工升级。

  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木竹经营加工企业有200余家、经营总产值达119.7亿元,板材类产品产量达158.5万立方米、地板类产量达826万平方米。据统计,我市有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1家、国家级2家,林业龙头企业总资产达58亿元,年产值达36.1亿元,带动了50312户林农增收致富。

   全市命名100家乡村旅游点

  “很多游客到了厚田沙漠后,都喜欢光着脚踩在沙子上,通过快走来锻炼身体。”厚田沙漠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尤其是国庆7天,到景区游玩的市民首次突破了3万人次,其中自驾游占到了8成以上。在梅岭景区,峡谷探险、激情漂流、绝壁攀岩等众多精彩刺激的项目吸引了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到了傍晚,骑行族穿行在瑶湖、艾溪湖等公园的游步道上,形成一道别样风景。

  受益于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带来的良好环境,通过改善森林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完善旅游产品营销体系,我市森林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5年来,我市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培育了金花节、樱花节、杨梅节、风车节、葡萄节等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的森林旅游、休闲农业品牌。

  据统计,我市森林旅游资源现有国家4A级景区7家、3A级景区12家、2A级景区4家;省4A级景区13家、3A级景区20家。2014年共接待游客1280万人次,旅游产值达5.6亿元。目前,全市命名了100家乡村旅游点,其中国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9家,省4A级乡村旅游点9家、3A级乡村旅游点14家。据不完全统计, 2011年至2014年,南昌市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4359万人次,平均每年接待1089.75万人次,年均营业收入达9.48亿元。生态旅游、休闲农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经济中发展最快的增长点。(记者 李海燕 马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