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护“一江清水”生态廊道——聚焦长江经济带·生态篇
奔腾的长江在湖北接纳汉水后,折向东南进入江西。在这里,长江迎来了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每年经鄱阳湖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了目前黄河、淮河、海河水量的总和。
去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方向和统筹模式进一步定调。作为长江流域承东启西的关键节点,江西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的探索,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样板”意义。
如今,在长江沿岸,江西在行动,一条绿色生态廊道正日渐成型。
坚持治砂治水,从无序开发走向合理规划保护
冬日,阳光静静地洒在长江瑞昌段的江面上,船只往来穿梭,风平浪静。随着全部16家非法码头关停,41艘采砂船被切割,以往喧嚣的采砂场景已经成为历史。
“以前长江非法采砂屡禁不止,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影响长江航道安全、防洪安全。”瑞昌市长江港区综合协调管理局局长张吉葵告诉记者,去年成立瑞昌长江港区综合协调管理局以来,加大对非法码头抢建、非法采砂、矿山超限超载运输管理管控。每天,管理局派出两支队伍24小时不间断地对岸线进行联合巡查,执法人员成为24小时在线的“环境卫士”,多年屡禁不止的非法采砂,如今得到有效治理。
去年以来,九江启动了为期3个月的沿长江、环鄱阳湖周边污染源综合整治“百日行动”,对重点监控的污水排放企业进行突击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排污行为。2016年以来,全市立案处罚114起,处罚金额639万元。这是九江沿江县区铁腕治江的一个缩影。
在江西的版图上,鄱阳湖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结在万里长江的玉带上。鄱阳湖是长江水流名副其实的调节器,水量和水质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用水安全。
“江西担负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应本着对历史、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切实保护好长江一江清水。”九江市发改委副主任马海威表示,九江作为沿江城市,要积极构建生态安全、生态农业、新型城镇化三大格局,擦亮江西生态优势和绿色品牌。
九江市严格保护主要江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地水环境,划定禁止开发范围,全力构建鄱阳湖、柘林湖、长江(修河)、幕阜山脉的“两湖一江(河)一屏”生态安全格局。近年来,全市在环评审批环节共否决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百余个。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开展了重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关停一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在全市11个工业园区建成16座污水处理厂;建成城市污水管网近200公里。
在九江,一个共识正在凝聚:“绿色决定生死,绿色发展应该成为政府的责任、企业的使命、社会的共识。”地处长江之滨的九江,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更能体会到“绿色决定生死”的紧迫性。
去年12月初,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彭泽县矶山工业园环境污染问题后,九江市委、市政府立即派出由纪检监察和环保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深入工业园区开展全面调查。对多名领导和企业负责人严肃追责,同时举一反三,深刻反思,严防类似事件发生。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可持续,才是实打实的致富路、幸福路。痛定思痛,工业基础良好的九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开展VOCs综合治理,倾力培育绿色低碳核心竞争优势,呵护一方碧水蓝天,是九江石化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动实践。去年12月17日,九江石化VOCs排放量核算报告在北京顺利通过评审。从2013年至2016年的4年间,九江石化累计投资近16亿元,实施环保管理、技改技措、污染物减排等方面的一揽子综合治理措施,推动公司在生产经营规模翻番的前提下,能耗、物耗、废物排放量逐年下降,环保管理水平突破性提升。九江石化,成为九江企业“增产不增污”的典范。
绿色发展的意识不仅楔进了九江石化等大企业的基因,也融入了很多小微企业的血液。
堆积成山的锯屑是木材加工企业常见的下脚料,以前清运就是个大麻烦。在瑞昌市瑞翔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记者看到,锯屑经过烧制后,成为无烟、无味、无毒的机制炭。180元一吨的锯屑,摇身一变,成为每吨售价3000元的机制炭,俏销沪粤等地。华中国际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仅瑞翔公司一家,每年就能消化2万吨锯屑。
绿色、循环、低碳正成为园区和企业的共同行动。大力培育循环经济,围绕“生态园区、绿色工业”的目标定位,深入推进点、线、面循环经济综合试点,目前,九江出口加工区等8个工业园区列为创新省级生态园区试点单位。
绿色环保指标正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的“指挥棒”“紧箍咒”。对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及生态脆弱地区,弱化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超载区实行限制性措施,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在武宁、修水和星子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
“碧湖连天远,江南尽是春。”九江强化对大气、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并加强对固体废物的管理,以生态文明建设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长江九江段、修河、庐山西海等江河湖水质良好。坚持绿色发展,九江正在“工业立市”向“生态强市”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坚持打造样板,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探索走向示范引领
在今年公布的全省第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基地中,九江市10个基地榜上有名。近年来,九江生态环境一直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人均淡水资源是全国的4倍,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在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中走在全省前列”,九江正成为绿色发展的践行者。
走出九江,放眼全省,绿色发展理念在赣鄱大地已蔚然成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探索中,江西有多项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江西成为全国第3个正式发布生态保护红线的省份;完成植树造林214.7万亩、森林抚育56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居全国第2位;全省设区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1%,主要河流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6.2%,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引领绿色发展,规划必须先行。细数江西40个“十三五”发展具体目标,生态文明指标就占到18项。在“三条红线”制度中,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3.1%;强化耕地保护红线,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列为市县政府主要领导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水资源管理红线,修订并实施《江西省水资源条例》,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新模式,加快构筑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研究制定针对不同功能区的产业指导目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致性的建设空间和保护空间,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始终秉承这一理念,江西站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发展新起点上,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