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惯跟星座,可以拿来分配宿舍吗?

10.09.2015  12:07
原标题:生活习惯跟星座,可以拿来分配宿舍吗?

  原标题:生活习惯跟星座,可以拿来分配宿舍吗?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针对2015级入学新生,量身定制了一套全新的宿舍分配方法。开学前,该学院向新生发出调查问卷,了解是否需要空调、是否早起、是否早睡、有无计划转专业,以及星座。该学院称,根据学生生活习惯、大学规划、星座等,可以减少许多可能滋生的矛盾。也有网友及专家认为,这样的分配宿舍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化解分歧和矛盾的能力。(9月9日澎湃新闻网)

  一直以来,高校及部分寄宿制中小学,基本上都是按照班级、学号分配宿舍。这种分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促使同班学生更快融入班级,增进同学感情。事实上,很多人毕业后,对学生生涯的回忆,主要片段就集中在宿舍生活。

  这种分配方式带有很强的随机性(通常情况下并非人为选择),会推动学生增强与陌生同学的相处适应。特别是在大学阶段,入学新生多为17-20周岁,刚刚成年,与来自天南地北且可能在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存在差异的同学相处,需要懂得包容,这一过程将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传统分配方式也存在缺陷不足,即同班、同级同学如果出现矛盾,将延续至宿舍。过于密切的接触,也导致矛盾调处缺乏必要的冷静空间,甚至因此激化为校园霸凌事件。这也是大学和中小学宿舍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辅导员、班级主任、生活教师将不得不拿出相当大一部分工作精力,用来调停解决这方面矛盾。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此番引入新的宿舍分配方法,意在减少宿舍矛盾的滋生。新的宿舍分配方法的最大谬误之处,其实还不是网友、专家提到的此举会影响该学院学生发展适应陌生人际环境、化解分歧矛盾的能力,而是错误的将学生调查问卷上的解答,理解为确定不移的人生规划和生活方式。

  传统经济学认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力图让决策和行动实现理性。上世纪末兴起的行为经济学证明,人们在很多情况下并非绝对理性,提出了有限理性、厌恶损失、有限意志力、注重公平等行为法则。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推行的新的宿舍分配方法,核心就在于降低不确定性,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性格特质稳定的个体、“理性经济人”,并以此为前提,试图规划设定和谐的校园生活,从根本上减少宿舍、班级冲突。

  多数大学新生在尚未入学时,对于自己将怎样规划大学生活事实上心中无数,所谓的计划和种种想法都完全可能迅速放弃或改变,更不要说对人生作出清晰准确的规划。大学新生刚刚度过了应试备考的几年(高中阶段),很多人会自然而然的高估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自驱能力,再加上调查问卷是学校发放的,完全可能在答卷上填报看上去更接近于健康生活方式、良好学习方式的选项,例如早睡、早起、准备考研(双学位)、不会转专业等。更不要说,大学期间,学生性格特点也有发生很大变化的可能。可以认为,这些选项根本不足以选出能够志同道合的学生。

  实际上,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面向2015年新生开展的调查问卷中,唯一能够确定又不会很快改变的选项,就是星座。不清楚该学院在分配新生宿舍时,对星座信息的设计权重清楚,但星座信息无论多大程度上影响宿舍分配,都带有无厘头的意味,反而接近传统分配方式的随机性。

  文/郑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