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师者书】《禾斋谈文论艺》:真正活出人生的诗意 ——文师华老师《禾斋谈文论艺》读后感

16.12.2016  19:40
  

  编者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与学生的关系,常常处于很微妙的境界。因着师者给学生授课,两者离得很近;学生对师者有敬畏之心,两者又离得很远。书,是作者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之一,读者通过阅读,可以走近作者。学子“读师者书”,不仅可以了解师者的研究领域和文化知识,更能走进师者的内心,与他们直接对话,拉近彼此的距离。新闻网特推出“读师者书”栏目,以飨读者。

  让我们的心灵中有诗意,让我们的记忆中有历史,让我们的思考中有哲理。读罢文师华老师的《禾斋谈文论艺》,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如书名一般,为谈文论艺,却又不只是在谈文论艺。

  全书分为上下编,上编谈文,下编论艺。看完唯感老师之博学,以及己身之无知。学海无涯,原以为通过小学到高中的学习,对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名家也算是有一点了解,在看了文师华老师的书后,才发现自己真的是高估了自己。不夸张的说,谈文部分,文老师选取的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家大师,但是他对诗人的介绍和作品分析对我而言却是一种新的模式;论艺部分,讲的主要是是书法,将书法和音乐、绘画、儒道佛思想联系起来,再以欧阳修、苏轼、毛泽东为例,抽象的书法概念也易懂了许多。

  细细说来,这本谈文论艺的书首先给了我新的启发。对作者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在以往的教学里通常是割裂开来,分析的往往只是那么一两首诗,因此不少人会以作者部分作品所表达出的思想,来代表其一生的价值观念。事实上,人因境遇的变化,想法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文老师在说到陶渊明的时候,并非一味强调他的归隐,而是写出了前因后果,这对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丰满形象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将作品串联起来,这样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能更加完整全面地了解作者。

  其次,书从谈文论艺,进而讲到了历史和人生哲理。本以为书法和诗词只是用于书写和应试,更深层次的,无非是能让人静下心来。对当代人来说,学习它们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有特长,有优势,成为自身的硬件配置。这种功利化的想法,让人们忽略了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精神,以及书法发展和文学发展所反映出的当时人们思想的变化,这些思想体现出文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或有佛道儒思想,或有为人处世的哲理,或积极入世,希冀有所作为;或豁达乐观,一心纵情山水。放眼现在,古人的智慧哲理对当代人也有重要的启迪,当然,也就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因此,在感叹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时候,保护好、传承好它成了重要的事。

  最后,传承文化的前提是好好学习。毫无疑问,文老师的知识源自一点一滴地学习和积累,而这个积累的过程不是那么简单容易。除了要有兴趣,还得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敢于钻研的勇气。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程是痛苦的,结果是快乐的。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个中文专业的学生,既然这本谈文论艺的书已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那就不能浅尝辄止,必须不断挖掘,不知疲倦,学而时习之,把这种方法进行实践。

  趁着大好时光,练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出色的文章,看必读书目,背必背诗文,努力学习,让自己明鉴历史、深谙哲理,真正活出人生的诗意。

 

  来源:《南昌大学报

  链接: http://news1.ncu.edu.cn/paper/index.asp?id=329&nodeid=1351&newsid=4970&ly=content

  • 责任编辑:范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