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生育政策,全面衡量人口变动趋势
在全国“两会”北京团代表报到时,国家卫计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马旭表示,预计今年不会区域性试点全面放开二孩。他介绍,如果简单放开“二胎”政策,将增加人口流动复杂性,人口恐将在经济聚集区等局部堆积。这也意味着,“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一年后,我国的人口和生育政策或将面临再调整。
尽快转向“人力资本战略”
穆光宗(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必须恢复和明确“计划生育”的本意。现在有一种误区,以为计划生育就等同于一胎化,反对一胎化就是反对计划生育,这种理解是褊狭的。在中国,计划生育亟须改革和转向:一方面生育决策权要回归家庭,这是“家庭计划”的内核;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需要承担起生育的公共服务、人文关怀和福利保障的责任和义务,这是“社会计划”的内核。“家庭友好”的人口政策必须明确家庭是当然的“权利主体”,而国家和政府则是服务家庭的“义务主体”。公权力必须尊重和保护私权利,促进家庭的权益、福祉和可持续性。
滕泰(知名经济学家):中国过去以计划生育为核心的“人口政策”,应该尽快过渡到以优生和提高人口质量为核心的“人口战略”,并进一步改写为以教育和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战略”。这才是治本之策。客观评估计划生育政策,尽快从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转向“人力资本战略”,迫在眉睫。
预防“低生育陷阱”
姚美雄(福建省统计局普查中心副主任):控制人口数量和改善人口结构是一个两难问题,增加人口会消耗一定量的资源能源,会给环境带来一定压力;但若人口增量不适当增加,则会使人口结构性矛盾更加尖锐,加速人口红利衰减,带来严重的人口负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人口已经出现新的变化趋势,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少子老龄化等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已得到彻底缓和,并产生逆转,进入了低增长通道,多年来人口增长呈现低增长率与低增长量并存格局,而且今后将有可能出现负增长,这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并未雨绸缪,防止我国掉入低生育陷阱。
易富贤(人口学专家):整体生育意愿变化巨大,现在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已经出奇的低,远远出乎我以前的预料。补偿性出生高峰之后,中国的出生规模将快速减少。今后面临的不是人口“快速增长”,而是人口的“急剧萎缩和老化”,这才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警惕“生育堆积”风险
胡舒立(知名媒体人):最现实的担忧是所谓“生育堆积”,即放开二胎后,短期内新生人口会明显增加。倘这种堆积严重,可能导致公共设施的短缺和环境资源的恶化。更重要的是,婴儿潮与老龄化的叠加,抚养人口急剧增长也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资源的紧张。国内外人口学界对中国未来可能的“生育堆积”多有研究,争议颇大。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转型挑战艰巨。在此背景下调整生育政策,决策者很难无视可能的“生育堆积”风险。
王广州(社科院人口研究员):政策调整过程也会面对很多具体问题,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政策调整前后相关政策衔接。应加强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和深入研究,正确判断政策的影响和未来出生人口的变动趋势,积极应对可能由于出生人口堆积带来的短期或长期医疗、教育、就业、健康等方面的新情况和新变化。政策的平稳衔接和过渡,既符合老百姓的长远切身利益,也符合国家的长期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