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管住“旅游不文明”

13.04.2015  15:00

  近日,一张“和谐号列车穿越居庸关花海”的照片风靡网络,这辆“开往春天的列车”,承载着多少人清明踏青的开阔与喜悦?然而,在近几年的小长假里,与快乐相伴的,还有各种不文明行为。对此,国家旅游局依法制订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即日施行,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工作同时开展。

  在中国人的旅游生活中,不文明行为始终是一块挥之不去的伤疤。在文物上乱涂乱画、在人群中大声喧哗,不仅扰乱了公共秩序,而且损害了历史文物的价值,破坏了山川风物的内涵。这几年,随着中国出境游人数水涨船高,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也输出到海外,从埃及神庙留名,再到飞机上闹事导致航班返航,花样迭出的不文明行为抹黑了中国形象,正如黄渤在帕劳岛上捡起“中华”烟盒时发出的感慨:这俩字的脸丢不起啊!

  媒体公开曝光,网友纷纷谴责,可是不文明行为依然固我,原因何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破窗效应”:因为第一个向“破窗”投掷石块的人未受处罚,就会有更多人向“破窗”投掷石块。破坏文物而不受惩罚,扰乱秩序而毫发无损,更多人就会在法不责众的心理下理直气壮地逾矩失范。正因此,实行《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是在“小荷才露尖尖角”时惩治微小过失,防止演变成“接天莲叶无穷碧”。

  毛泽东同志说过,“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同样,没有公共管理的清扫,公共文明也不会自行建立。新加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是陋习遍地,随后新加坡政府出台一系列“高压手段”,比如随地吐痰罚款50美金、在被禁止的墙上涂鸦将受鞭刑等,人们从难以忍受到潜移默化,新加坡也就一变而为干净整洁、文明有序。向旅游不文明行为说“”,也需要国家力量的介入。

  从目前来看,由于缺少法律依据,尽管被记入不文明行为记录的游客在出游时并不能被各个相关行业机构强行限制,但是《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仍会起到震慑作用,仍能树立惩恶扬善的导向。随着公民征信系统的日益完善,相信不文明记录将更多整合到公民的信用档案中,并在“道德身份证”中产生硬约束、释放正能量。

  花好如许,踏之何忍?登临胜迹,损之何益?让文明与旅游相伴,你不仅会得到身体放松,更会收获心灵馨香。文明旅游,有赖于每一位游客的自觉,就让文明从我们的脚下开始延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