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政治民主防止作风问题反弹
让代表委员定时定点接待群众,实现与群众“面对面”工作制度化,才能切实解决选民见不到代表、群众看不见委员的情形。
今年的“两会时间”,处在第一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第二批活动全面展开之际。半年多来,教育实践活动带来了新气象。现在,全社会最期待的是群众路线的长久坚持,最担心的则是作风问题的反复反弹。
而充分发挥人大与政协的政治优势,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服务群众方面的作用,是保障群众路线常态化的一条重要路径。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履职履责集中体现在“两会”期间,工夫则完全体现在会议之外。要建立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政协委员联系社会的制度,让代表委员定时定点联系、接待群众,深入一线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需求、掌握社会动态,把与群众“面对面”工作制度化,切实解决选民见不到代表、群众看不见委员的情形。
群众路线、作风建设,归根结底是要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保证,所以,还是要最大限度地汇集民意、民智,把群众路线转化为一种制度安排。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职责履行,要突出问题导向、民心导向,不断推进相关规章制度的废除、修改、订立工作。既要防止制度缺失没人管的情形,也要防止“牛栏关猫”管不住的情形,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给反“四风”等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实现有章可循、于法可据。
无论是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还是基层群众自治,都是群众监督政府的有效形式,也是跳出“兴亡周期率”的有效手段。既要尊重、支持群众的自发监督,更要强化代表、委员的政治责任,提高其开展监督的能力、水平和自觉性,充分发挥民主政治的监督功能。
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最初为何出发,这既是群众路线的要求,也是民主政治的追求。在“赶考”路途中,群众是永远的“考官”,必须以民主政治为桥,保障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期待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的改革好声音,也期待着新形势下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更多地发挥其基础性、法理性作用。(学者 江南一木)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