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文:捐献者“临阵脱逃”呼吁补偿机制

09.05.2014  18:20

  去年5月,15岁的韩宇(化名)突然查出淋巴瘤,干细胞移植是唯一希望;一年之后,终于等到一个相匹配的干细胞捐献者,康复有望;然而,就在本周即将手术的前三天,捐献者突然反悔了这份“生命的承诺”。(5月9日《新闻晨报》)

  一个正如东升旭日的花季少年,突然罹患淋巴瘤这样的恶疾,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对少年自己来说,则随时面临着生命的威胁,一家人必然如阴云笼罩、陷入悲痛欲绝的等待之中。所幸,终于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救命稻草,给这个少年带来了生的希望、让这个家庭重新看到了希望。然而,悲剧又间外地发生,这救命稻草“临阵脱逃”,让他们再次跌落低谷。

  这个“临阵脱逃”者该受到谴责吗?让他人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随即又亲自撕毁了这份沉重的“生命承诺”,受到良心的谴责、道德的批判似乎顺理成章。这名志愿者的做法诚然有错,但我们不要忘了,志愿者捐献骨髓是一种无偿、公益的行为,作为一名志愿者,他有拒捐的权利和随时反悔的自由,哪怕是在移植手术前的最后一分钟都可以撤销同意,世界骨髓捐献组织也声称捐献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退出,在国内也没有哪条法律规定志愿者不可以反悔。

  有些人或许会说这名志愿者冷血、无情,甚至有将其推上“审判台”的冲动。但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名志愿者最起码还有帮助他人之心、投身公益之举,可我们呢,有几人是志愿者或曾经为我国的公益事业做出一些该做的事情,又有几人是全国骨髓库登记入库捐赠者呢?从这一点上,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对其过多苛责、而应多一些宽容呢?当此之时,我们需要的是反思。

  目前,全国骨髓库登记入库捐赠者信息已达148万份,登记在册捐献人数仅次于美国、德国和巴西,但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比例仍显太低,而我国每年新增患者大约在4万-5万人,累计有150万患者需要进行移植,这就需要更多的捐献者。基于此,我们每个成年人都应热心公益事业,并投身其中、积极付出,提升配型成功的几率,保障更多人的健康,给他们提供生的希望、带去欢乐和喜悦。

  如业内人士所言,“临阵脱逃”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大多数的人认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后会影响健康和自身造血功能”,二是“家人一致反对最终不得不放弃”。在这一方面上,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方式,把骨髓捐献的相关常识普及到千家万户。

  因此,有必要建立国家层面的捐献补偿机制,对骨髓捐助志愿者给予一定的健康补偿,鼓励救助行为,推进公益事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