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时清乡勇军队武器装备胜过正规军(图)

30.04.2014  17:14

  甲午战争中,清军的装备与乾嘉时期比较,已经“鸟枪换炮”了

  1894年农历七月二十九凌晨3时,李朝统治下的朝鲜,摸黑来突袭的日军100多名士兵,悄悄向佳龙里挺进,准备来一次《三国演义》式的劫营。

  然而,他们却没想到,作为《三国演义》的出产国军队,清军正在等待着他们,准备反劫营。突然,一阵枪声响起,趁黑摸入的日军大乱,他们不仅惊慌,还愣了神——清军怎么会有连发枪?而且射程还挺远!

  半小时内,大岛义昌混成旅团二十一联队十二中队长松崎直臣被当场击毙,步兵中尉时山龚造更是慌了神踩进了沼泽地,所率29人全部溺死。

  日军直到攻下佳龙里才弄清了真相,原来清军只有30多人……被黑了一小下的日军将领却有了个悬念,全国总数号称百万的清军,怎么只有1.5万人入朝,人数还没日军多,这该不是为了诱惑我们深入中国、往死里打我们吧?

  淮军竟还属于乡勇

  时间重回光绪十八年(1889),光绪皇帝在亲政的第1年里,要求兵部统计全国的兵力情况,做到心里有数,一旦再爆发个全新版的鸦片战争,好知道如何防守。上报来的士兵数量不仅让光绪帝满意,还让全朝廷也满意:“一百万一千九百八十九人”(《日清战史》第一卷)。

  在那个人口繁衍并不发达的年代,任何一个国家能有上百万的部队,都是一个绝对大国。皇帝陛下认为,这一百万人,就算是让你挨个去杀,都够你普通小国杀个1年半载的,更何况这些都是些大活人,而且手里面还有武器。

  然而,细心的光绪皇帝还是在奏折中发现了细节,八旗兵和绿营兵有67.8万人,还有32.3万人的乡勇在里面。“这么多的乡勇也得国家养着?难怪大清朝穷得要掉底了!”正当光绪帝打算一问究竟时,大臣却讲出了谜底:“中堂(李鸿章)(淮)军亦在此。”(《光绪帝亲政实录》)

  原来,著名的淮军也是乡勇。按照大清朝正规编制来看,正规军主要分为两部分,八旗(满族)和绿营(汉军),这两批人都是世袭制,生下来就是有编的,无论打仗与否,都得国家养着。

  反正到月开资,也不会被开除,干不干活全凭心情。到道光年间以后,这些国家正式在编部队就真不干活了,太平天国最厉害时曾经闹到了北直隶(河北),直到湖南乡勇和安徽乡勇的出现(湘军和淮军)。

  至此,我国近代部队真正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作为首批大范围手持滑膛枪并拥有火炮的部队,他们告别了骑射和大刀。正是因为有淮军武装,李鸿章大人才任中堂多年。

  淮军奉军装备后膛枪

  李中堂的经验不仅让人眼红,更让人知道了枪杆子的重要性。留了心眼的慈禧太后,自然要在老根据地——东北建一支队伍,为了将来能够保卫自己。

  “拨库银10万两,酌办吉林制造局,转配30万(发)弹药,发至五万一千众练勇军。”——《清史稿·内阁批复奏折(1894)》。

  甲午战争爆发前,东北地区共有乡勇(练军)51000人,分为马队和步队。作为编外部队,活得他们干,待遇却不好,稳定性更不是一般的差。举个例子,在甲午战争前,因为资金问题,吉字营(吉林省)马队仅剩2400人,相当于少了1/4。而在沈阳的盛字营(奉天)军队也不过是24850人。

  实际上,这样精简部队,光绪陛下也是用心良苦。毕竟乡勇部队需要新式武器,不能发大刀长枪,但是量要是不足,不仅被正规军耻笑,更怕伤了士气,加紧提高武器装备才是正事。

  作为一个重要的武器革新年代,当时,世界各国的枪支正在从前膛装弹向后膛装弹过渡,从单发枪向连发枪发展,一副战争画面可能会让你记忆犹新:“给我冲!”很多清末士兵身着“”字兵服,拿着大刀长矛冲向敌阵,而对方的外国军队拿着连发枪屠杀清兵。

  实际上,这种打仗情景都是凭空想出来的,乡勇部队不仅有枪,而且还赶得上世界潮流,要比八旗和绿营装备强得多。从1840年开始,大清朝就不断被洋人欺负,就是吃亏在枪炮上,相信任何一位皇帝都不是白内障,都要用枪炮装备部队,著名的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械局接踵而建……仅以天津机械局为例,1883年,一年就生产子弹393万发,足以说明其发展水平。

  到甲午战争前夕,淮军和盛字营(奉军)的部队还装备了更为先进的后膛连发枪,主要枪种有德国的毛瑟枪以及山寨版的中国江南制造总局的快利枪等。在平壤战役中,日方还记载了清军使用了七连发枪和十三连发枪。

  很快,检验装备的时刻来了,因为朝鲜发生了农民起义,朝鲜国王李熙的老家全州都被占了。1894年6月,2400名以淮军为主的乡勇们来试验武器了。

  战场的结果是:清军手持连发后膛枪向起义军开枪射击,对方顶不住最后要求和谈,但是却有人插了一杠子,日本人趁乱来了……

  玩心眼却吃了大亏

  怎么只有2400人?日本陆军在朝鲜登陆时,就发现了清军的人数秘密。难道他们想重演200多年前的一幕?万历年间,日军侵朝,明军援朝,李如松统帅下的明朝4万多部队,击溃入侵朝鲜的丰臣秀吉20万部队。

  不敢轻敌的日军一登陆就是10000人。“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海军有军舰31艘,排水量7.26万吨。甲午战争中,

  日本实际动员兵力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甲午战争全景纪实

  然而,晚清不是明朝,清军也不敢轻敌,嗣后又增派了部队,但是在朝鲜国王李熙看到后,却完全泄了气——怎么只有15000人?不仅比日军少,而且只是清朝全国军队1.6%,乡勇部队的1/20。

  难道是巨额的军费,令清朝无法支出?“八旗、绿营钱粮火耗支出1000万两白银,于全国收支五分之一。”——《张之洞的新军奏折(1893年)》也就是说,大清国每年财政收入在5000万两白银左右。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日本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初学者,财政收入并不富裕,两国差距似乎不大。“1892年,日本对华出口总额(包括对香港出口在内)为一千九百六十五万日元,占日本同年对外出口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一点五,比1884年大约增长了两倍,但是日本对华贸易全部由中国商人控制。”——《甲午战争九十周年论文集

  即便是财政有困难,但为何不能把八旗和绿营的派到朝鲜前线,难道是表现太差?“奏请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调(淮)军入朝,八旗绿营治安保各府台安危。”——《甲午中日战争实录·翁同龢篇》。看到了吧,正式编制的八旗和绿营主要是当地保安,只能管个打架斗殴之类的小事,这可能也是与这些正规军的表现有关。

  光绪皇帝也许是清楚地了解到,也许这些保安哥到了朝鲜,还没等打仗,就带动淮军、盛字军带头跑,这样的战争只会是一次昂贵的观光游,临了还得送上朝鲜,当作导游费。

  不过,对于这场战争最重要的人物李鸿章看来,这次朝鲜战争不增兵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的部队是去当炮灰的,如果这点资本打丢了,自己还如何在朝廷立足,翁同龢这位帝师也许会和光绪帝合力,顺便把他赶下台。

  可以说李鸿章猜对了一切,历史上著名的淮军因一次朝鲜战争而全盘皆输,这不仅包括陆军,还输了海军,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并被北洋新军所代替,他成为课本上的反面人物,淮军的丧钟即将敲响,决定亚洲近代历史的朝鲜平壤之战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