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议和 李鸿章背上“汉奸”骂名

15.02.2015  11:38
原标题:历史上的今天:甲午战争议和 李鸿章背上"汉奸"骂名

   在120年前的今天,1895年2月13日 (农历正月十九),甲午战争 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议和。

  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舰袭击中国船舰,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甲午战争回顾:满纸心酸泪

   战争背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VS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

  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中国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欧美方面: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中日甲午战争军力对比:中弱日强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首先是军力的竞赛。甲午战争之时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37艘,总吨位59000余吨;北洋海军有军舰22艘,鱼雷艇12艘,总吨位41200吨;另外北洋战舰的功率、航速、舰龄、火炮等均劣于日本,只有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可对日军造成较大威胁。

   战争起因:日本妄图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

  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12月4日一夜间推翻了保守派政权。

   战争进程:清军节节败退 战场全面溃败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陆。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

   战争结果及影响: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2月13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失去了东亚大国的地位,半殖民化加大了。

   历史点评: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华民族的命运来说,既是一种悲哀,也有几分幸运,毕竟,这场战争为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战争的失败也就催生了中华革命的历史纪元。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120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