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的类型与防范

13.08.2014  20:32

 

电信诈骗的类型与防范

一、利用任意显号软件诈骗

不法分子使用任意显号软件,冒充公安局、检查院等单位工作人员随意拨打手机、固定电话,显示国家机关的热线号码、总机号码,以各种理由进行威胁恫吓,骗取受害人汇转资金到指定帐户。这里我主要讲一下发生在我县的0796110”诈骗案。

案例: 1、2013年1月5日16时52分,恩江镇居民吴某接到显示为“0796110”的电话,以涉嫌购买军火罪,需交保证金为由,被骗7000元。

防范意见: 民警提醒:110是公安机关的接处警平台,主要职能和受理范围是群众的报警、求助和投诉,不具备办案功能。110报警平台不会无故联系没有拨打过110电话报警的人,更不会在电话中以任何理由要求当事人汇款。一般联系报警人只有两种情况:询问报警人的具体报警信息,或电话对民警处警情况进行回访。凡电话中自称“公安民警”、“检察官”、“法官”,无论以什么理由要求当事人转账汇款,即可确认是骗子。

二、刷卡消费诈骗

不法分子短信或电话提醒手机用户,称其银行卡刚刚在某地刷卡消费,并提供查询电话。用户如果回电,即被告知银行卡可能被复制盗用,应到ATM机上进行加密操作,逐步被引入“转账陷阱”。

案例: 2014年3月22至23日,藤田多名群众接到用0796-7192203打来的电话,对方操藤田本地口音称:你农业银行卡已消费1000多元钱,要求立即将钱打入XX账户,否则就要从你的其他帐户中扣除。后经银行方面核实,这些人的银行卡并没有消费记录,电话号码也不属于农业银行的。

防范意见: 学习了解银行卡常识,只拨打银行的官方电话(银行卡背面有公布),其他号码一概不拨打,万一还不放心还可以自己到银行柜台询问确认,切记保证自己银行卡内资金安全,决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

三、退税类诈骗

对方自称是税务局的,以“现在我们正在办理购车退税手续”为诱饵,让受害人打吉安区号的一个电话,说有人会帮受害人办理相关事宜。受害人若打过去,对方便表示退税款已经打进国家税务局的账号,并告诉受害人一个账号和密码以及一个吉安区号的电话。拨打这个电话会自动转语音提示受害人输入卡号和密码,一旦按语音提示操作,卡上的钱就会被转走。

案例 :2011年5月11日,恩江镇人吴某接到自称市国税局的人的电话(18629048694)称:吴某刚买的小车按照国家规定可以享受退税政策,并要求吴某打电话给省国税局(07915964599)去核实。吴某随后便打电话到“省国税局”,对方要求吴某按其电话中的提示找一个ATM机进行操作后便可以将所退税款退至银行卡上。因吴某银行卡上没钱,对方便告知吴某必须将一定数额的钱款放到银行卡帐户内方可进行操作,于是吴某按对方的提示操作一遍后对方又说不成功,需再对银行卡进行存钱后再操作,就这样,吴某先后六次在ATM机上操作,共被转帐现金六万余元。

防范意见: 税务部门、财政部门对消费者进行退税的时候都会通过电信、报纸等权威部门公告,比如机动车限行要退养路费都会在网络、报纸、电视上做公开宣传,而且均是要携带相关手续到到税务部门当场办理,绝对不会打一个电话说我要退你的钱,这些都是骗人的。还有遇到类似“发放贫困生教育补助”诈骗也同样处理。

  四、“骗取话费”诈骗

此类诈骗犯罪中,不法分子通过拨打“一声响”电话:响一声即迅速挂断的陌生电话,诱使您回电,“赚”取高额话费,一回拨即收费。或以短信形式发送“您的朋友13×××为您点播了一首××歌曲,以此表达他的思念和祝福,请你拨打9××收听。”一旦回电话听歌,就可能会造成高额话费或定制某项短信服务,造成手机用户的财产损失。

防范意见: 收到可疑手机短信时,应谨慎确认,不能确定真伪时尽量做到不回复。银行、电信部门所发的短信服务一般是以其客服热线号码或者其特定号码作为其短信发送者号码的,如中国移动为10086、工商银行为95588。

类似诈骗还有很多,例如: “猜猜我是谁”、“ 虚假中奖”、“汇钱救急”、“高薪招聘”、“冒充领导”、“彩票特码”、“法院传票”、“ ATM机虚假告示诈骗”、“无偿提供低息贷款诈骗”等等。

尽管骗术层出不穷,特别是电信类诈骗手段不断变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人们做到遇事不慌乱,行事多谨慎,不贪图小利,不轻信各种莫名其妙的信息,就能够有效避免自身财产遭受不法侵害。建议大家平时多读书、多上网、多看电视,多接触一些社会信息。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时代发展很快,信息闭塞就容易上当受骗,所以一定要多掌握关注一些信息,公安机关、媒体都会不时地发布一些防骗技巧提醒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