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女子遭跨国电信诈骗267万 警方赴菲律宾抓嫌犯

29.01.2014  20:52

从菲律宾押解回来的嫌犯被带下飞机

荆楚网消息(记者张扬 通讯员杨槐柳)1月28日,农历腊月廿八。凌晨2时许,寒风习习,夜幕中的江城格外安静祥和。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一架航班号CZ3427的飞机划破夜空由南归来,徐徐降落、滑行,稳稳停在停机坪上。舷梯上,一队整齐着装的警察走出机仓,两名从菲律宾抓获并押解到汉的大陆籍犯罪嫌疑人被他们带下飞机,灯光下,他们头顶的国徽焰焰生辉。

走出国门整整24天了,武汉警方打击电信诈骗“9.27”专案赴菲工作组子夜凯旋而归。24个日日夜夜里,他们在异国他乡化装走访,沉着应变,精确分析,果断出击,成功捣毁了5个境外电信诈骗犯罪的窝点,抓获32名涉案人员。这次快速有效的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行动,是湖北及武汉警方跨国打击犯罪的首例战果。

侦查发现,诈骗犯在菲律宾

2013年9月27日,家住洪山区的杨女士(化名)报案称,有人冒充电信、公安工作人员,以“电话欠费停机”为由,谎称其身份证涉嫌“王某洗钱案”,骗其将140万元存款转入指定安全账户。7天后,江岸区的陈女士(化名)被以同样的手段骗去120万元。

连续发生的电信诈骗案,涉案金额多达300多万元,这引起了武汉警方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就在这月,武汉市公安局刑侦局打击电信诈骗工作大队成立,15名精干警力到位,大队完善 “以快制快、以专对专、以合成打团伙”的新型工作机制,建立起刑侦、技侦、网安等部门合成作战的工作格局。

武汉警方迅速成立“9.27”专案组,并展开相关侦查工作。围绕信息流、资金流,专案组层层剥笋,通过反复攻坚、专家会诊等方式,连续追踪发现实施诈骗的网络平台应该在菲律宾。

窝点在境外,这是困扰各地警方打击电信诈骗的一大难题。菲律宾属英美法系国家,与中国办案程序差异较大,我方在菲律宾没有执法权,必须依托当地警方才能开展侦查工作。尽管面临种种压力,武汉警方上下态度还是十分坚决,并形成共识,尽快调查多起电信诈骗案所涉的网络平台,不能给犯罪分子侥幸生存的机会和空间。

此时,武汉警方也正大力探索国际警务协作机制,得到公安部和省公安厅国际合作部门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公安部国际合作局负责人高度重视“9.27”专案,协调公安部驻菲警务联络官,及时在菲律宾落地调查专案的相关线索,进一步推动了案件的进展。

12月中旬,公安部正式批准武汉警方组成赴菲工作组,前往菲律宾办理“9.27”专案。武汉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开通绿色通道,仅用两天时间,就为专案组人员办妥了赴菲护照。

化装成电信员工快速锁定5个窝点

元月3日,波音飞机载着赴菲工作组全部成员飞抵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离汉时,正是数九隆冬,毛裤、羽绒服不离身的专班民警,一到高温湿热的菲律宾,全部换成了短袖、短裤。与气候差别一样巨大的,还有中菲相关部门的差异。侦破电信诈骗案件的主要线索与电信部门相关,查证需其提供大力支持。而在菲律宾,当地5大电信公司均属私有企业,起初,这些公司习惯性地以种种理由拒绝提供协助。每敲开一家公司的门,他们不是摇着头摊开手,就是“NO、NO、NO!

驻菲警务联络官积极协调各方对武汉警方的办案给予支持,分别与菲律宾国家调查局国际合作局、菲律宾国家警察局反网络犯罪局的负责人进行会谈,推进“9.27”案件侦办工作。

为尽快对涉案的线索一一落地查询,工作组与菲律宾警局协作,又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华侨的帮助下,对涉案线索所属的电信公司反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诈骗带给中国普遍老百姓的巨大危害,甚至典型案例耐心细致地解释给相关主管人员听。

看到这些敬业的中国警察,为了破一起刑事案件不停地奔走,浑身流汗,说到口干舌燥了还在比划着。慢慢地,有些公司被他们的执着态度打动了,表示愿意配合。

然而,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电信诈骗团伙会频繁更换作案地点和IP地址。于是,一边和菲律宾通信公司沟通,专案组还紧张地与国内技术部门以及北京、苏州等地专家保持联络,确保实时掌握作案团伙的最新作案线索。这样,国内外联网联动,警界内外争取支持,历尽艰辛的工作组终于获取了涉案IP的登记情况。

登记地址可能并非实际地址,工作组比较清楚,狡猾的犯罪分子为了反侦查,往往想方设法伪装自己。为了在菲律宾摸清窝点的准确位置再开展行动,工作组决定实施两轮实地踏勘。

第一轮行动,他们实施夜间踩点,一处一处窝点观察,在一些可疑窝点,他们发现不少房间的灯亮着,空调多且长时间运转。对于这些被确定有重大嫌疑的房子,他们又进一步实施第二轮行动,上门接触。由于武汉警察长相容易引起犯罪团伙的注意和怀疑,双方决定,由菲警上门接触,工作组民警则在车内秘拍,然后根据现场发现的疑点情况和周围环境等,综合分析判断是否为诈骗窝点。

为防止被认出,中菲警察化装成电信公司工作人员,穿着电信公司制服,带着专业头盔,驾驶电信公司线路维修车,携带有关设备。由精心挑选出来的个矮、很胖、看上去不像警察的人员,以检查、维修的名义敲开可疑处所的门。为了尽量减少人员发现有大陆警察来此处办案的情况,工作组民警缩在车里潜藏起来,他们浑身热得透湿,还要在狭窄的车内空间选择合适的角度拍取照片。

在近距离细致接触中,中菲警察一起发现了很多新线索。有的房子生活垃圾多,可能有十几甚至几十个人住在一起,有的房子堆积了很多引用水桶,院子里晾晒的衣服也不少,还有的房子接了多条网线……经过反复推测比较,专案组最后确定5个可疑窝点。这些房子均为单体别墅,门窗紧闭,窗帘严实,化装侦查人员敲开门时,武装保安或菲佣出来应答,神色十分警惕甚至异常。

在排查诈骗窝点的过程中,工作组发现,稍有不慎极易遗漏,狡猾的犯罪分子采用更换门牌等办法,千方百计地逃避打击。在确定一处代号为C的登记门牌“32号”的窝点时,工作组民警走街穿巷,发现根本没有32号存在。他们对该片区域进行夜访和明查,发现“23号”十分可疑,原来犯罪分子竟然为了掩人耳目、混淆视听,在电信公司注册时冒用了根本不存在的32号门牌!

准备2000多页材料当天就申请到搜查令

按照菲律宾法律,申请搜查令必须由菲大律师审核、大法官签署,审批需要一定的周期。已临近春节,工作组十分担心犯罪分子听到风声后快速撤离,这样的话将功亏一篑。为了尽快争取申请到搜查令,前方、后方参战人员齐心协力,加快申请进程,尤其在准备各种材料时,力求质量高、内容全,能够经得起大律师、大法官挑剔的检查。为此,警务合作处专门组织翻译后援组,其中包括两名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国际执法专业毕业的具有专业素养的外事民警,24小时在市公安局内待命,随时接受来自邮件和电话联系,按照苛刻的格式和质量要求,翻译了大量菲律宾司法部门要求的法律文书,确保了专班按照菲方要求出示完整规范的英文证据。

经过汉马两地、中菲双方48小时连续奋战,工作组终于提前完成了包括“立案”、“受害人情况”、“前期侦查工作”、“线索来源”、“实地勘察情况”、“分析确定此点的依据”等多项内容在内的全部资料的整理,在整理过程中,他们细致地考虑大法律、大法官可能质疑的问题,以致于全部材料全部加起来足足有2000多页。

接到对搜查令的申请,菲律宾大法官并没有马上同意与武汉警察见面,而是让大律师先工作组谈话,在长达2个多小时的询问中,大律师提了不少细节问题,在这个环节发现一些纰漏,大律师可以直接驳回申请。但是因为2000多页的材料准备得十分充分,大律师实在没有挑出任何毛病。这样,大法官不得不同意与武汉警察见面。紧接着,大法官面对面地追问了很多案件方面的细节以及菲法律的有关程序规定的执行情况,由于专案组前期做足了准备,这些问题全部回答通过。借着交流的机会,武汉警察不卑不亢地向这位本来不太喜欢中国警察的大法官详细阐述了电信诈骗犯罪对中国普通公民造成的巨大危害,特别是侦办此案时间紧迫,请她尽快签发搜查令。看到武汉警察熬红的眼睛,疲惫的模样,严苛的大法官也不由地被这种敬业精神、专业素养和良好形象打动了,她当天即签署了搜查令。

多警种分成5个作战组同时出击成功捣毁5个窝点

捣毁窝点是此次赴菲工作的重中之重,行动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搜查令下达的当天夜晚,中菲双方立即开展研究行动方案。武汉警察高效的工作和严谨的态度,加之公安部警务联络官的大力协调,菲警局决定在局内抽调25名警力、在地方特警中抽调100名警力,与中方人员混编,分成5组,同时对5个窝点展开出击,这样效率高也防止走漏风声。每组确保有两名中方警察,为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策应,工作组给每名中方警察配备了通信设备,并租用8台车参与行动。

元月16日凌晨2时,工作组准时出发前往菲警局。5时,菲警局召开行动部署会;30分钟后,参战人员集中乘车赶赴窝点所在的克洛克,一个距离马尼拉2个多小时车程的地方;7点30分,与地方警队会合,再次进行行动部署。9时30分,诈骗最活跃的时间段,指挥部一声令下,联合行动组正式实施集中抓捕。

单体别墅,周围环境各有不同。各行动小组以最快的速度靠近,有的破门而入,有的翻墙进入。按照各自分工,行动组成员冲向指定的岗位:协助抓人、固定证据、登记物品、检查电脑、拍摄录像……

面对突如而至的警察,正在忙着接线、拨电话的嫌疑人十分意外和惊慌。他们四处逃窜,有的躲进房间,有的钻到床底,还有的翻到墙外和楼顶。

在A窝点,4名犯罪嫌疑人当场被抓;

在B窝点,11名犯罪嫌疑人当场被抓获;

在C窝点,17名犯罪嫌疑人当场被抓获;

在D、E两窝点,现场收缴了大量电信诈骗作案设备。

工作组成员坐到电脑前清理备份电脑数据时,电话声仍然此起彼伏,大多数是国内受骗者打进来的。“快速收集数据,对于案件的后期侦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要防止远程修改数据,也要防止数据被破坏。

工作组民警介绍,这些诈骗窝点布局极为相似,以C窝点为例,在一栋3层楼的别墅里,一楼大厅是“一线话务员”工作的地方,他们就像学生一样,一人一套桌椅,台面上放着“台词”和电话。在二楼和三楼,既有“二线话务员”的工作台,又有他们的寝室。

当模拟的声讯电话“您的电话欠费”、“您有一个包裹未领取”发出后,被害人往往会和假扮电信员工、邮局工作人员的“一线话务员”通话。对方告知“你的个人信息被冒用,建议您报警,我们帮您转接警方电话”。

二线话务员”则假扮“警官”,要求受害人转账至“安全账户”,对方不相信的话还可转电话至“三线话务员”即“检察官”。不同的编子分别有不同的“电话剧本”,甚至还有“问答手册”,集纳了被害人最可能提出质疑的问题和回答方式,以进一步消除被害人的疑虑。

在此窝点,“话务员”们平时被困在别墅里,严格管理,不准出门,也不准互相交流,之间都互相喊代号,不准说真名。他们一进窝点,护照已被负责人收走。为了防止他们逃跑,围墙上设有铁丝网。为防止跳楼,楼层之间还有救生网。他们的生活必需品由各人列清单,专人统一购买。他们的管理制度很严格,串门一次罚1000元,交流一次罚1000元。 话务员的工资很高,底薪是每个月7000元人民币,一旦诈骗成功,一线话务员提成6%,二线提成8%……非法暴利促使这些不法分子每天像机器一般不停地拨打诈骗电话。

有关负责人介绍,“从根本上铲除电信诈骗这类犯罪不是件易事。只有电信部门、银行与公安机关携手,加强合作,共同堵塞监管漏洞,才能从源头上遏制电信诈骗犯罪高发。防止电信诈骗最好的方法还是不给任何陌生人汇款!

在多起案例中,警方发现,骗子往往不让受害人有时间思考,很多人把钱一汇走就清醒了。因此,警方提醒,如果有人要求向指定账户汇款时,千万要冷静,应立即报警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