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一个课堂和一场战争 电影应有何文化坚持

02.11.2013  03:35

  “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读过法国记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主流》这本书的中国人一定会吃一惊:电影不是我们理解的娱乐,曾几何时,在美国,在欧洲,电影已经取代音乐、图书、舞蹈,成为整个社会文化产品的主流,它的传播关乎“国家形象”和“国家战略”。而在中国,电影也已成为从老人到孩子、从学者到农民都喜爱的艺术形式,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大众文化。面对以好莱坞为标志的全球电影发展和传播现状,如果还在纠结电影是娱乐还是文化、是作品还是商品,就显得有点不识时务了。

  有此大背景,下面这个小举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10月中旬起,由第二十七届金鸡奖编剧特别奖、第二十八届金鸡奖最佳编剧获得者程晓玲和第五代导演肖风合作的“抗战三部曲”之三《兰亭》,走进绍兴各城乡中小学,与10万中小学生免费“亲密接触”。每张票15元钱的放映成本,由电影院、绍兴市委宣传部和电影制片方共同承担。从绍兴的角度,取材绍兴的电影《兰亭》或许可以成为城市的史志,但这部具有历史思辨美学和严肃创作精神的电影远非如此,它像一颗子弹射进了文化战场,试图酵化这块认识开始固化、分账日益清晰的土壤。它提出的几个问题,比如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电影的历史观和严肃电影的前途,等等,需要认真地思考和回答。

  从学校教育的多元化和社会教育的生动性出发,理应充分发挥艺术特别是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寓教于“”和“”的作用

  人是智慧性动物,认知的生长性没有止境,学校教育和各种社会教育比如艺术欣赏、书籍阅读、博物馆学习,是人自体生长的重要途径。“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之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在今天的传播条件下已可“四两拨千斤”,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倾向和认知态度。整个社会从学校教育的多元化和社会教育的生动性出发,理应充分发挥艺术特别是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寓教于“”和“”的作用。大众文化如果缺失了这一块,是对自身重要特性的放弃。社会教育如果缺失了这一块,无疑将损失巨大。

  回到《兰亭》,在教室的电化黑板上,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肯定会损伤很多声画美感,但是,电影充满情绪和倾向的叙述,真实、广阔、自由、生动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后绍兴民众的一桩抗日义举, 一点一滴地向孩子们的思想和情感渗透。孩子是朴素和真实的,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老奶奶用擀面杖打鬼子,很酷”的表述,还是初中生“很悲惨,非常真实”的感慨,十万学生看电影,哪怕只有一万人真的看进去了,这段民族抗日的真实记忆已经与他们密不可分了。鉴往知今,历史不只是蜜糖,历史更多的是苦难和教训,孩子不只需要鲜花和巧克力,他们也有能力直视不幸、感受光荣。一个具有历史理性的民族,才不会让尊严和历史下跪,才是有未来的民族。

  《兰亭》里这段发生在绍兴城西南10公里左右的历史过往,几乎已被变化巨大的社会现实掩埋,在编剧程晓玲和导演肖风三番五次地走街串巷的访谈中被钩沉、发掘、拯救、复活。面对这部80%的细节均源自历史真实的艺术电影,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孟达从“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只看进口动画片而不知道自己的历史”、“这是唯一一部用绍兴方言拍摄的属于绍兴人自己的革命历史电影,绍兴人特别是孩子没有理由不看”这一立场出发,给予《兰亭》走进课堂的传播支持。

  用影像最大程度地再现历史真相,探寻历史发展的逻辑,探讨勇气、责任等气节大义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让观众自知、知人、知史、知耻、知强

  电影能为历史传播做什么?没有不传播价值观的电影,通过感性形象实现情绪宣泄、知识沟通、认识提升,是电影自诞生以来便无法回避的美育功能。早在上世纪中后叶,中国自己的美学家就电影的本质已经给出了经典的探讨。电影虽然是“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刻、建筑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发声语言联结成统一的整体”,但电影更倾向于文学,它通过巨大的再现能力实现表现功能,这也使电影具备思想性和潜台词,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深刻地影响人们对于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的认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正是在这种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的支持下,第五代导演翻开了中国当代电影灿烂辉煌的历史一页。

  历史是发展和进步的,关于电影的属性认知也伴随物质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对于电影的商品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发现和重视,是当代中国电影的一大突破,近年来培育电影市场和商业电影创作也走出了漂亮的几步。认识、培育、完善电影市场,是电影实现文化价值传播的重要途径。造船出海、抵达消费市场的电影,向社会和人群积极有效地传播价值观,是电影的基础目标。电影发行营销方或许可以不谈电影美学,但创作者不能丧失文化立场和文化表达,比如关于历史观和战争观的讲述。

  历史是一座富矿,若任凭小煤窑主无序开采,任凭雷剧、神剧篡改臆造,历史将坍塌,陷入黑洞。纵观世界历史,没有一个民族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历史成为玩物,任由把玩、糟蹋。谁来为历史留证?除了文物典籍,就是文艺作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记录和表现历史的方式。影像艺术是这个时代赐予历史的最好的礼物。通过个体命运的生动表现,用影像最大程度地再现历史真相,探寻历史发展的逻辑,探讨勇气、责任等气节大义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让看过电影的观众自知、知人、知史、知耻、知强。电影《兰亭》如果能够起到一点这样的作用,谢绝了3000万将其编成一部商业片的投资建议的程晓玲,或可聊表欣慰了。

  中国小伙子林耕和日本姑娘秀代,如果不是因为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日本侵华战争,他们不会认识、不会结合、不会失去亲人和生命。电影是有灵魂的艺术,什么样的电影培养什么样的观众。在文化传播的线性过程中,首先主动传播者必然占据先机。我们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战争观,对于战争没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必然会遭到现实的严酷惩罚。电影中,鲁迅笔下以刚倔出名的绍兴人,用擀面杖从脑后打死日本鬼子后,淡定地说“我这把年纪怕什么”。这是发生在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男女主角死后,这个老人在他们的遗骸边撑起了一把红伞,无惧无畏,令人潸然泪下。固然是创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放大了她的形象,但创作者这种面对历史的坚定态度也必不可少。

  坚持电影的文化本质,妥善处理商业电影和严肃电影的辩证关系

  电影的作用不可小觑,但电影不是教科书,电影遵循自己的美学逻辑和文化逻辑,电影是“好看的艺术”。什么是好看?杀人放火,拯救人类,美女野兽,好莱坞商业电影慢慢渗透的这些元素,成为中国电影市场营销的一个判断标准,值得警惕。它使承担文化指标的严肃电影的生存更加艰辛。区别于商业电影,严肃电影属于独立的美学范畴,更具独创性,也更倾向于以导演和编剧为核心,在市场上面临着未知的风险。不可否认,它们是中国电影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电影类型化和产业化越来越成熟、市场分账越来越明晰的时候,如果不是几个熟悉的大导演,不是几张熟悉的明星脸,表达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具有美学追求的严肃电影通过市场和院线与观众见面的机会会越来越少。这成为妨碍中国电影艺术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国产电影多元化、层次化发展的道路上,要处理好商业电影和严肃电影的辩证关系。电影的本质是现实的还原,艺术真实必须从认知上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让观众信服。通过这个可信的基础传达和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真实的可信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离开这个本质,故事不可信,人物不可信,其他附加的魅力也只能是杂耍活儿,终不能长久。

  台湾导演侯孝贤放下手中正在拍的电影,一分钱不要,专程飞到内地担任电影《兰亭》的剪辑和作品监制。正是这部电影罕见的文化坚持,让他产生了冲动。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