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国家电网70亿违规盖楼 存30项财务问题

29.06.2015  20:12

国网被发现以“智能电网”名义申请批地后给鲁能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计划投资70亿元,此外有多个境内外投资未按程序报批。审计发现的问题还包括财务收支、执行电力改革部署不力及招投标违规等

【财新网】(记者 于宁 黄凯茜) 一份来自审计署的报告令国家电网公司的多项违规曝光。6月28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国家审计署重点审计了国网公司总部及江苏省电力公司、河南省电力公司、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国网国际发展有限公司等16家二级单位,并对有关事项进行了延伸和追溯。

审计当中发现诸多问题,包括财务收支违规,将一些不应计入成本和资本的项目计入了成本和资本项,影响了电网成本的构成,多计或少计利润;以及执行电改部署不力、部分工程项目不执行招标程序等等。审计报告还指出国网近年在国外和国内的投资中有多个项目未按程序报国资委审核即自行开展,其中包括在巴西买楼及收购巴西体育中心资产,以及下属英大传媒收购上海一财等三家媒体企业等。

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报告披露国网曾以“智能电网”名义申请并获得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实际却在鲁能集团参与下用于开发为集高档酒店、写字楼、公寓一体的大型房地产项目。

从审计报告曝光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在国网内部得到大力资金支持的智能电网业务,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有些却演变为房地产开发。这些项目多与同属国网旗下的鲁能有关。

比较典型的一例是国网下属华北电网公司违规将教育科研设计用地用于商业开发。2012年,华北电网以建设“智能电网科技研发交流中心”的名义,向有关部门申报项目用地规划,并于当年获批,项目总用地规模5.93万平方米,其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2.78万平方米、代征城市公共用地3.15万平方米。

但这块地一开始就没打算用于智能电网。在此之前,国网公司已决定由下属鲁能集团有限公司和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在该项目用地上,联合开发集高档酒店、酒店式公寓、写字楼、商业、会展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计划总投资70亿元,建筑面积51.07万平方米。截至2014年2月,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88亿元。

此外还有圈地后迟迟不建的智能电网项目。2010年,下属北京市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电力)未经国网公司审批,与有关单位签订50年土地承包合同,承包3182.82亩土地,主要建设“智能电网研究示范项目和葡萄园区”。2010年至2011年,北京电力支付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土地租赁费、咨询费等3.08亿元。截至2014年7月,除分布式电源试验项目正在规划建设外,其他项目尚未开展。

据财新记者了解,类似以智能电网研发公司为名搞房地产开发业务的情况,在国网内部并非孤例。

冯军自2011年担任上海电力公司总经理后,推动了华东电网旧办公楼和上海电力大楼的转让,并同意将上海电力三产公司在陆家嘴投资的时代金融中心股权无偿划转给国家电网,后被国网转至英大。这两栋大楼都处于上海黄金地段,但整桩交易未考虑同期地产升值因素,引起上海电力员工不满。2014年10月,上海市电力公司总经理冯军被有关部门调查。

2013年华东电网搬入浦东的新办公大楼之后,其旧办公楼——总共24层的南京东路201号楼是上海90年代初外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改造成高端酒店,引进万豪集团旗下的豪华酒店品牌Edition。它的新主人正是国家电网(上海)智能电网研发投资有限公司。

这个冠以智能电网之名的公司除了做智能电网技术研发和投资,主要投资房地产,其中包括酒店。这是两个完全没有关系的业务。国家电网(上海)智能电网研发投资有限公司的股东是上海电力和国网旗下的鲁能集团,山东鲁能集团有限公司出资9亿元占60%,上海市电力公司出资6亿元占40%。两年前,上海电力的员工就曾举报过此事。

与华东电力大楼比邻的181号是更具上海风貌的上海电力大楼,1931年建成,式样古老。上海电力搬到浦东的新楼之后,这里基本无人办公,据内部人士称也要移交给鲁能。

而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核心地带、银城中路68号的时代金融中心则在几经转手之后,在时任上海电力总经理冯军的推动下被划转到国网旗下直接控制的金融平台——英大投资。

时代金融中心的初始投资方是名不见经传的上海迪威行置业有限公司(下称迪威行),老板白俊平。2004年,因缺少项目开发的资本金,白俊平在时代金融中心引入上海电力的三产公司上海欣广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欣广投资),欣广投资出资3400万元入股占34%的股权。

欣广投资成立于2004年10月25日,法人是来自上海电力的周炜,上海欣浦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三产企业)出资4200万元占60%、上海市南电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市南供电公司三产)出资2100万元占30%,这两家都是上海市电力公司下属的三产企业,另一股东是自然人张连文实际控制的上海艾力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艾力克),出资700万元占10%。

2010年6月17日,上海市南电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将30%股权,作价2.66469149亿元转让给另一家三产公司——上海瑞翔置业有限公司,溢价近10倍。

2012年6月5日,通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上海欣浦(60%)、上海瑞翔(30%)和艾力克(10%)将全部股份转让给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欣浦和上海瑞翔均为底价转让。当年700万入股的艾力克则以12111.15万元转让。接近上海电力的消息人士称张连文的股份“溢价16倍”。

2011年5月18日,国网就给上海市电力公司下发文件《关于上海时代金融中心大厦有关事项的通知》,让上海电力“尽快完成对欣广公司100%股权的收购,从而间接取得迪威行置业34%股权,股权收购价格按公司有关意见执行。”“上述工作完成后,请将欣广公司持有的迪威行置业34%股权划转到公司总部,再由公司总部划转给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公司总部对英大控股的投资”。起初,上海电力对于此宗交易并不积极,但冯军出任上海电力总经理后于2012年6月18日接任欣广投资董事长,推动了后续的交易。

2012年9月,经股东会同意,欣广34%的股权无偿划转给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划转基准日为2012年1月1日,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投资成本账面价值是3700万元。

鲁能集团原为国网下属山东电力旗下的职工持股公司,在2002年电力改革后资产迅速膨胀,2006年其私有化被曝光后交易在国资委要求下撤回。山东电力收回鲁能后,国网将其变为直属子公司,并将公司房地产业务向鲁能集中。英大控股则是国网旗下的金融平台。

据市场人士估算,当年欣广投资在这一项目上的投资为亿元左右,但是目前陆家嘴核心地段写字楼售价至少每平方米6万元,这一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写字楼的市价至少60亿元,34%的股权价值高达20亿元。

此次审计署的报告指出,上海电力出资1.86亿元收购上海欣广投资有限公司全部股权,从而间接持有上海迪威行置业发展有限公司34%的股权的行为,是非主业投资,未报经国资委审核,违反了相关规定。

国网被发现以“智能电网”名义申请批地后给鲁能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计划投资70亿元,此外有多个境内外投资未按程序报批。审计发现的问题还包括财务收支、执行电力改革部署不力及招投标违规等

审计署还通报了国网个别下属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违规持股获利的情况。

一是2008年至2013年,下属四川电力部分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未按规定清退在职工持股企业中的股份,通过将本人和亲属的持股转由他人代持的方式,继续变相持股并分红4507.37万元。二是2009年,下属江苏电力收到209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退回的苏源集团有限公司分红款1.21亿元,2010年江苏电力党委会决定将该款项以上述209名人员个人名义办理五年期定期存款。

上述行为均违背了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国资委的有关规定。2002年出台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5号文”及后续一些文件要求电网公司严格执行厂网分开和主辅分离,清理下属三产企业。此后电网公司的三产多经企业很多已被剥离,但从此次对国网的审计来看,仍有隐性职工持股的情况存在。

即使清退,也很难阻止关联交易的发生。据一位从事电力监管多年的人士感慨:“职工持股退出之后,反而更容易进行关联交易了,反正是和集体企业做生意,不用承担责任。”电监会当年的监管报告显示,各地原属电网的三产公司与电网脱钩后仍与电网发生大量关联交易,“三指定”现象非常普遍,所谓“三指定”主要指电网公司借垄断之便,强行要求电力用户在做工程时使用指定公司的产品和服务。

上海恒能企业发展集团即为一例。2012年12月上海恒能企业发展集团挂牌,它是上海电力三产的新投资体,前身是上海电集资产经营中心,1996年成立,集体所有制企业,注册资金3000万元,1150万元现金是来自集体企业上交的管理费,1850万元是投资的上海浦东大酒店股权。现任法人杨东伟是上海电力公司总会计师。

1998年4月,上海市电力工业局下文,将局内的集体资产均划归上海电集资产经营中心所有。截至1998年4月40日,电集中心的注册资金为58445万元。当时共投资265家企业,包括抄表公司、电力广告装潢公司、食府、宾馆、汽车修理厂等等,经过关停并转和收购原属上海供电公司的三产公司,目前拥有所属集体企业104户,总资产达495亿元,从业人员约1.8万人。

据熟悉上海电力的人士介绍,上海电力通过上海恒能下属企业将电网资产租赁给电信公司,由此上海恒能每年可以获得上亿的固定收入。

上海恒能虽是集体企业,高层人事任命、资产管理仍然留在上海电力公司,现在主要业务包括电网设计、监理、物资和施工总包。据内部人士透露,上海一年电网主业、用户工程投资约200亿元,将近一半由恒能旗下的四大公司获得,高度集中且工程利润率高。

在严格执行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政策方面,厂网分开、主辅分离并未在国网内部得到贯彻。

审计署通报的案例指出,截至2013年底,国网公司已投运和在建的抽水蓄能电厂23家、装机容量1637万千瓦;已投运和在建的非抽水蓄能电厂96家、装机容量1420.16万千瓦,其中44家为2005年至2013年新建或并入国网公司,有七家电厂2013年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上述未及时处置发电资产的做法与“实行厂网分开”的要求不符。

另一方面,国网公司2006年11月时曾要求江苏电力对外转让其所持有的江苏省电力燃料集团有限公司70.3%的股权。截至2014年6月,江苏电力仍未转让,与“主辅分离”的要求不符。除此之外,审计报告披露,国网非但没有按要求彻底剥离三产业务,还继续大兴土木建设宾馆和会议中心等。

2009年4月,国网公司批准建设华北电网有限公司高级研究院(实为建设国家电网管理学院)。2009年至2013年,有关部门批复一至三期总用地规模18.99万平方米,其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17.46万平方米。2013年9月,在国家要求停止以“学院”、“中心”等名义新建具有住宿、会议、餐饮等接待功能的设施或场所后,国网公司仍批准三期工程立项,投资估算6.94亿元,主要建设综合性多功能厅、学员公寓、员工后勤楼等。截至2014年6月,已支付设计、征地拆迁等费用2755.83万元。审计署通报此项目属违规建设。

国网下属电力公司或三产公司涉及违规承包土地、违规立项和建设项目、违规将业务委托给职工持股企业、违反招标规定签订合同、违规转分包工程项目等情况亦被审计署的报告点名。

2007年,国网下属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实施了特高压试验基地等三个项目,在未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等证照的情况下先行建设,涉及金额12.19亿元。国网公司“三沪直流输电工程”项目于2006年竣工并投入运营,工程累计支出68.05亿元,但截至2013年底仍未办理竣工决算。

截至2014年6月底,国网公司总部管理的在研科项目897项,总预算金额124.30亿元,其中超期未能验收项目271项,涉及预算金额57.85亿元,占总预算金额的46.54%。

2005年至2013年,山东省电力公司等28家单位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应招标未招标、未经公开招标或者违反招标规定签订合同323.42亿元,其中2013年7.33亿元。

2005年至2013年,下属江苏电力等19家单位在物资和服务采购业务中,应招标未招标或未按规定公开招标,涉及合同金额33.71亿元,其中2013年1.21亿元。2009年,江苏电力在导线类物资采购招标过程中违规使参与投标的10家企业全部中标,涉及合同金额10.12亿元。

2011年至2013年,国网下属新疆电力公司、河南电力对投标人资格审查不严,导致不符合资质的投标人中标,涉及合同金额2.98亿元。2005年至2013年,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公司等16家单位违规将所承建的工程项目转分包,涉及合同金额24.06亿元,其中2013年3.72亿元。2009年至2012年,河南电力物资公司违规将标书制作等业务委托给职工持股企业,涉及合同金额2911.28万元。

作为国网公司跨入金融领域的一支触角,英大集团在投资决策管控上也暴露出超支问题。

2012年,英大集团投资21亿元的中广核产业投资基金二期(总规模30亿元)以15亿元与一家公司共同成立5家合资企业,其中2家合资企业应缴出资额分别为6.08亿元和4.18亿元,首期已分别出资2.48亿元和1.71亿元。国家审计署认为,基金管理人的上述决策超出了对同一目标项目累积投资总额不得超过3亿元的权限,英大集团对投资决策环节管控不力,也未采取相应措施。

包括前述上海电力收购上海欣广从而间接持有上海迪威行股权的非主业投资之外,审计署的报告还指出了多个未经国资委审核的项目,其中多为非主业项目。

2010年至2011年,国网国际公司下属国家电网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基石投资者认购三只首次公开发行(IPO)的H股股票,涉及认购金额10.21亿港币(折合人民币8.1亿元)。

2014年,国网国际公司下属国家电网巴西控股公司出资3018万雷亚尔(折合人民币8336万元)在巴西设立项目公司,收购巴西体育中心资产,山东电力鲁能体育文化分公司负责后续运营管理。巴西体育中心资产已于2014年4月完成交割。

2011年,国网巴西公司出资2.09亿雷亚尔(折合人民币8.38亿元)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购置办公楼。办公楼建筑面积14 114平方米,其中国网公司系统内单位(含巴西公司)使用6676平方米。

2010年至2013年,国网下属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对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等3家媒体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投资总额为2.95亿元,其中2013年2.5亿元。

审计署的报告指出了国网多家下属单位的营业收入、成本费用、资产等账项存在多记或者少计的情况,以及电力基金和税费缴纳不足的问题。多位业内人士曾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实行电力体制改革以来,一直试图厘清电网的成本,特别是输配电成本,但12年来进展缓慢。原因即在于目前电网的成本由电网公司上报,监管部门在抽查中发现不少问题,但电网资产过于庞杂,监管部门很难彻底审核和清查,也难以判断电网是否把不应该纳入的成本也摊进去了,这直接涉及到电网公司的资产界定、投资效率、折旧率等一系列问题。(详见“电改十二年为何理不清输配电价” )

此次审计报告即暴露出了类似问题。报告称,2005年至2013年,国网公司及下属江苏电力等12家单位将本应计入营业外收入的“帮扶”资金计入资本公积、将本应资本化的利息支出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造成收入多计108.05亿元、少计91.91亿元,成本费用多计113.48亿元、少计4.24亿元,加上合并报表抵销不充分多计利润3.39亿元,由此导致9年间共计少计利润89.71亿元,其中2013年多计利润8.28亿元。

2005年至2013年,国网公司及下属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电力)等4家单位未将接收的用户资产和收到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本性支出资金等计入实收资本、多计长期股权投资、部分资金未纳入财务统一核算等,造成资产多计3336.04万元、少计5508.37万元,实收资本少计3362.95亿元、资本公积多计3362.95亿元。

截至2013年底,国网下属四川电力未按规定及时上缴以前年度代征的三峡工程建设基金、电力建设基金、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库区建设基金等7483.86万元。其中,国务院发文规定从1992年开始,为筹集三峡工程的建设资金,全国每千瓦时电力征收3厘钱作为建设基金。截至2013年底,国网公司未对2004年至2007年资本公积的增加额部分缴纳印花税,共计少缴4184.68万元。

此前的6月中旬,中央巡视组刚刚结束了对国网公司的巡视并发布了巡视报告,指出国网公司内部存在任人唯亲、搞“小圈子”、突击提拔干部等问题,对领导干部监管较软。巡视组还特别对国网公司提出,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完善主辅分开,强化主业,加强境外资产监管,确保企业健康发展。(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