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电视购物骗局的上当者总是老人?

20.04.2017  10:51

  37频道的酒品广告,43频道的书画广告,54频道的航空航天纪念品……这些深夜12点才开始的购物广告,75岁的成都人秦大爷一看就是一个通宵,说是方便第二天下单购物。作为每个月都要收快递的“购物狂”,秦大爷存下的15万元,不到1年就被各类保健品、白酒、字画和纪念币消耗殆尽,而他所期待的让藏品大涨的拍卖一直没有进行。(4月18日《成都商报》)

  电视购物的客户群大都是老年人,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年轻人大都选择更方便、快捷的网络购物去了,只有难以掌握网购方法的老人才会更多地倾向于选择这种“打个电话就可以送到家”的购物模式。也正因如此,电视购物中售卖的产品,大都是老年用品,或者只有老年人才会感兴趣的产品。

  并不是说所有电视购物节目中推销的产品都是骗人的,但那声称功能多么神奇的保健品,大都发挥不了什么保健作用;那些声称买回去存放几年就可以升值的白酒,也大都没有人会高价回收;那些声称厂家很快就会高价回收或拍卖的字画和纪念币,也从未有人高价回收或拍卖过。

  其实,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解读,就可以找出其中明显的“忽悠”成分。比如,那些声称会厂家会高价回收的字画和纪念币,如果真的会高价回收,而且是半年或一年后就以几倍的价格回收,那么,为什么厂家不自己留着增值赚钱,却要将赚钱的机会白白送与他人呢?

  是这些老人贪心吗?当然,不贪心就不会相信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更不会上当受骗,几万几十万地打水漂。可是,仅仅贪心就会上当受骗吗?当然不会。这世上贪心的人多了,为赚钱不择手段的人也多了,但哪个不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哪个会被这么简单且漏洞百出的逻辑给绕进去?

  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老人没有质疑的习惯,但却有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的习惯。而且,凡是出现在报纸、杂志和电视等媒体上的信息,他们都会深信不疑,凡是以专家名义和面貌出现的人说的话,他们也都会深信不疑。

  在这些老人成长和工作的年代,也即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社会整体上提倡的是服从和奉献等品质,这些品质曾经在凝心聚力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让很多老人养成了专家说什么就信什么,报刊杂志说什么就信什么,电视上说什么就信什么的习惯,缺乏质疑精神。这种容易轻信的习惯放在信息鱼龙混杂的今天,就使得很多老年人容易成为被欺骗被“忽悠”的对象。

  人的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扭转和改变。所以,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向老年人普及防骗知识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从电视购物节目入手,严把入口,加强监管,不给存心忽悠者骗人的机会。而更加重要的则是,培养年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青年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防骗倒还在其次,一个社会不竭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莫不由此而来。

  文/张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