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悲喜人生:画作被识破 幸识知己张宜泉

29.10.2014  14:46

  幸识知己张宜泉

  那人答:“在下姓张,名义,字宜泉,家住山北白家疃,是个教馆的。曹先生的大名在下久已仰慕,今日能在此幸会,实在很幸运。”曹雪芹又欠身说:“先生不必客气,不知先生与这赫都统也有过从?”张宜泉答:“哪里是什么过从,赫老爷硬是给我送了帖子去,我不好不来呀。”张宜泉已是小声了,仍不放心,看看四周,又与曹雪芹近似耳语地说,“我原是他府上的西宾,专教他儿子读书。此子比父还坏,经常在外招惹是非,赫端不说他教子无方,反怨我没调教好他的儿子,虽是委婉将我辞退,却扣了应付我的银子。你说可恶不可恶。先生的傲骨,在下初次见面就领教了,可见所传丝毫不谬。先生竟敢送两坛泉水来,尤其那画,实在令我心头大快。若非先生你,谁能想得出?即使想得出,谁又敢做?这赫端毕竟是个有权势的副都统老爷呀。”曹雪芹故意不解地问:“那画……”“哈哈,在下虽不才,这点悟性还是有的,雄鸡、芭蕉、群狗、怪石,一画挑出一个字,串起来可就有意思了呢。这鸡巴狗食所指为何,还用挑明吗?你在那儿骂着,赫老爷还在一旁自鸣得意,真是要笑煞人了。

  曹雪芹听了万分惊喜,也便交心地说道:“啊,先生果然是高人。今日在此遇上了知音,这一趟没白来。我家住卧佛寺旁的正白旗,先生若不嫌弃,日后请到寒舍一叙。”“我早知你住在正白旗。你是我表弟的救命恩人,我早就该登门感谢了。”“哦?你是……”“于景廉是我的姑表弟。那日进京,我见他的日子居然红火起来,十分惊讶。一问才知,是大名鼎鼎的曹雪芹先生,用风筝手艺救的他。从那一天起,我就渴望能见到曹先生,只是一直未能如愿,哪知今日竟成全了我。

  后来,曹雪芹在与张宜泉的交往中得知,他也是命苦的人。13岁丧父,17岁丧母,又因兄嫂难容,被迫分居。因无其他生存依赖,不得已才觅馆课童。他一直坎坷穷愁,孤独愤激,常借酒消愁,以吟诗而释怀。他的生平遭遇,人生信念,好恶性情,几乎与曹雪芹相同。

  三伏天里,张宜泉来访。相邀寻游西山,游览废寺荒刹,逐胜探奇,凭吊残踪。此种野游,是曹雪芹最喜欢的,心中自然高兴。他们沿樱桃沟上行,虽是三伏天气,这里却格外凉爽宜人,令人心情舒畅。一路上,夫妻石、退翁亭、元宝石、石上松、广慧庵、隆教寺、五华寺、观音阁等景观颇多。张宜泉边游览边感叹,说都言西山三百寺,果然名不虚传,只走这樱桃沟一处便有如此之多。曹雪芹说,再往前行,山林深处还有呢。从白鹿岩上去,爬上夹山,那里有一座唐代建造的广泉寺。张宜泉兴致大增,恨不得立刻就看到这座唐代古寺。曹雪芹告诉他那里已经残破不堪,已是僧去寺废了。

  他们攀援荒山野岭,走了不少路,广泉废寺终于展现在面前。古寺的殿堂房屋俱已倒塌,梁柱木料早就没了踪影,唯有一个墙角还在那里如墓碑一样顽强地屹立着。应是大殿原址的后面,有不少尸骨,那是本寺僧人的骨头,还是僧人所害的俗人的骨头?不管怎样,这里曾经出现过刀光剑影是定不可疑的,而为何出现却又无从知晓了。

  坐在青石板上歇息时,张宜泉说:“此寺名为广泉,想来当初建寺时,这里名泉一定既多又盛。你没见咱们一路行来,粗大的树根比比皆是,可知当年此处参天大树遮天蔽日,稠密如麻。因树多且名泉多,由此便得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