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自由引导人民》无望来华 卢浮宫:过于脆弱
藏于卢浮宫的《自由引导人民》,已从历史的记录者变成历史本身。画面中定格的一瞬,出现在法国政府1980年推出的邮票上,出现在1983年版的100法郎钞票上,出现在广告、唱片、漫画中。也许有人记得,这幅画还出现在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中。
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中法两国将举行隆重热烈、贯穿全年的纪念活动。4月8日起,来自凡尔赛国家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奥赛博物馆等法国文博机构的重量级展品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由此揭开2014年度“中法文化之春”的帷幕。《自由引导人民》原计划来中国展出,但最近突生变数。
不出意外的话,出现在我国中学课本里的世界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将不会来中国展出了。
今年是中法正式建交五十周年,作为系列庆祝活动的一部分,法国政府计划从博物馆中借出一批名画送往中国展览,法国外交部长洛朗·法比尤斯还主动表示,可以将卢浮宫珍宝———《自由引导人民》带去中国展览。但这一提议遭到了卢浮宫专家们的强烈抵制,他们认为,这幅名作目前状况“过于脆弱”,不宜再做挪动。
脆弱的“出访史”
借去日本展览,回国后发现受损
而今已被奉为经典的《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创作的油画作品。他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转换为一幅巨大的历史画作。自入藏卢浮宫140年来,这幅画仅有过两次“出访”经历,从结果来看,似乎脆弱与意外始终与它联系在一起。
1999年,法国与日本举办国家文化年的活动,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希望将这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借去日本展览。与这次一样,当时卢浮宫的专家们表示反对,但出于政治与外交需要,希拉克坚持将其借给日本,结果当《自由引导人民》回国后,发现受到损害。
第二次更为惊心动魄,时间也更近。2013年,《自由引导人民》被借到卢浮宫在法国北部建造的朗斯分馆临时展出,一次看似颇为简单的国内调动,却又出事了:2月7日傍晚,即将闭馆之际,突然间,一名28岁的女性观众用黑色记号笔在《自由引导人民》的右下方写上了“AE911”几个大字,随即当场被博物馆保安和另一位观众抓获。警方调查后发现,这位女子属于精神障碍,故不再追究其责。据司法机关判断,“AE911”或许与1700名美国建筑师和工程师在2006年发起的联名请愿,呼吁美国国会彻底调查“911事件”真相有关。
万幸的是,这次意外并未对整幅画造成重大损失。据专家介绍,涂痕只是附着在画表面的清漆层上,卢浮宫相关公告还简要介绍了修复过程:“修复人员使用一种溶剂去除记号笔的黑色油墨。第一步,在调色盘上进行溶剂化的多次调配实验;第二步,在画作本身进行两次实验,以验证溶剂的有效性和无损性;第三步,使用溶剂去除黑色油墨。”于是,一天之后,《自由引导人民》便重新被挂在了墙上。
命运多舛
作者去世11年后,才被送入卢浮宫
一百多年过去后,这幅画已被视作自由与平等的象征,而在当年,如果抛去画面中央“自由女神”的话,《自由引导人民》就是1830年巴黎巷战的真实写照。
在七月革命三个月后,德拉克罗瓦开始作画,他写信给他的兄弟:“因为埋首于工作,心情变好不少,这次的主题比较现代,是一道防御工事,我虽然没能为国家作战,但至少可以为国家作画。”三个月后,大功告成。
1831年5月1日,《自由引导人民》在巴黎的官方沙龙中首次展出,引发巨大轰动,同时伴随着欢呼与错愕,海涅为这幅画写了赞美诗,但“差评”似乎占据上风,《自由引导人民》被视为毫无美感,画面肮脏,甚至当时有评论者形容自由女神是“市场上的卖鱼妇”。
事实上,自展出之后,这幅旷世名作的遭遇便颇为奇特。取得政权的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政府斥资3000法郎买下了它,但很快就消失了,因为它惹恼了几乎所有人。
在卢森堡宫展出数月后,因时局变化,政府悄悄把这幅画还给了作者德拉克罗瓦,据说被他搁置在一个亲戚的乡间别墅里,等待着未知的命运。1848年,防御工事再次出现在巴黎街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在人民的要求下,《自由引导人民》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这幅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直到1874年———在德拉克罗瓦去世11年后,才被送入卢浮宫,真正进入历史的殿堂。
修复“脆弱”油画
这是个大课题
任何一幅油画,在被完成的同时,就开始了一个自然老化的过程,有时还会遭遇意外破坏。因此,油画修复成为一个专业的课题。
目前,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已被修复了70多次。
油画修复在欧洲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历了很长一段摸索和缓慢发展的阶段。一直到20世纪初,很多博物馆仍然使用水和肥皂来擦洗油画,将油画浸入亚麻油中,或用黄油、猪油、工业用机油、啤酒、凡士林等作为调料涂抹画面,以图恢复失去的色彩。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科学仪器的应用,人们通过化学分析和借助新的观察手段如显微镜、X光、红外线及其摄影,对油画的物质和化学结构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
比如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的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名作《达那厄》,上世纪80年代曾被人以硫酸泼损,4位专家从1985年持续到1997年,历时12年才完成修复工作,那时他们用的是19世纪常用的修复办法,把画板上的原料移到新的画布上,但是这对原作损坏非常大,现在已经废止不用了。现在更多是技术性修复,比如X光扫描图和紫外线检测分析画面状况,再利用化学清洗等方法进行修复。
损害名画
防不胜防
翻开历史的长卷,会发现类似《自由引导人民》遭遇的名画佳作被人为损害的事例还不少。
蓄意破坏 代价不小
2007年,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克劳德·莫奈的《阿让特伊大桥》,遭深夜闯入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的歹徒破坏,受损严重。博物馆的闭路电视录像片段显示,四五个醉酒男子从后门进入博物馆,严重破坏了莫奈的这幅作品。其中一人用拳头猛击油画,导致画面留下一道长达10厘米的裂口。之后警钟响起,他们就慌忙逃走。事件中没有人被捕。《阿让特伊大桥》是画家于1874年创作的,是莫奈代表作之一。
2007年2月,一个自称行为艺术家的人用锤子袭击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喷泉》,因而获刑。
英国最成功的涂鸦艺术家班克斯的两幅壁画,也在今年被蓄意破坏。壁画位于举办圣丹斯电影节的帕克城,其中一幅已难以修复。一幅描绘的是一位在一罐粉红色颜料前祈祷的小男孩,小男孩带有粉红色的天使翅膀和头顶有一个粉红色光环,其透明防护罩被破坏,并被喷涂了褐色的涂料。三年前,班克斯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创作了这些壁画,那时他还在纪录片“画廊外的天赋”中进行了首秀。起初,人们还对他的涂鸦行为感到生气,但是现在,这里的人们已将这些作品看做是当地的骄傲。
2012年,22岁的休斯顿大学艺术系学生在美国梅尼尔收藏博物馆,将毕加索名画《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随意涂鸦。这段长24秒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他用金漆和模板画了一头公牛、一名斗牛士和西班牙文conquista(征服)。被捕后,他辩解自己并非想要破坏画作,只是以极端方式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最终,发泄不满的他换来入狱两年的代价。
“善意”破坏 一场噩梦
如果说莫奈和班克斯的作品,是被人恶意损害,理应谴责。另外一些名画则是被“善意损害”,让人唏嘘不已。2012年,一位81岁的老太太出于好意,亲手修复了教堂里的一幅受损画像,结果,修复过程中因“技术没掌握好”而导致局面失控,被称为“艺术修复史上的一次噩梦”发生了。不仅如此,这次修复还被称为“一次拙劣的尝试”。受损的壁画出自西班牙19世纪著名艺术家埃利亚斯·马丁内斯的笔下,他的后人对这件壁画受损“很不高兴”。而这位老太太也患上了焦虑症,媒体的狂热报道让她不知所措。
飞来横祸 哭笑不得
除了蓄意破坏,有些名画还曾遭到飞来横祸。
2006年2月,美国一名12岁的男孩在底特律艺术馆参观时,掏出嘴里的口香糖粘到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海伦·弗兰肯赛拉的画作《海湾》上,留下了一个硬币大小的残留印迹。
2006年10月,美国拉斯维加斯赌场大亨史蒂夫·温不小心用肘关节把自己收藏的毕加索名画《梦》戳了个洞,他与另一位收藏家之间的1.39亿美元交易也因此泡汤。
2007年7月,法国一名妇女亲吻了美国艺术家通布利的一幅价值200万美元的油画,赫然在画布上留下了唇印,她也因此被警方以“破坏艺术品”的罪名起诉。(任宏伟 整理)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