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畔有个戏曲之乡 “泥腿子”唱戏成时尚

14.01.2014  14:23

演出现场。

快点快点,等你上台呢!”随着一声吆喝,刚才还穿着戏服站在台下抽烟的演员把胡子往脸上一挂,两步登上戏台,在台下观众的叫好声中就开口唱起了地道采茶戏。这是记者日前在新建县昌邑乡昌南村看到的农民剧团表演场景。

像这样由农民组成的剧团,在昌邑乡共有6个,演员大多为当地农民。在物质生活丰富后,他们用“洗掉满脚泥,上台就唱戏”的朴素表演给当地农民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昌邑乡地处鄱阳湖畔,无边的绿洲和浩瀚的湖水带给昌邑人灵性和质朴。昌邑自古被誉为戏曲之乡,据说早在汉代,当了27天皇帝就被废至昌邑游塘城的昌邑王刘贺,天天看歌舞、听戏曲。昌邑王死后,歌舞、戏曲传入民间,植入昌邑这片土地,后来几经发展,吸取“茶灯戏”及其他剧种的精华,形成了“下河调”、“笨调”、“凡字调”兼唱南水词。有着千年底蕴的戏曲,如今生机勃发。目前,昌邑有6个农村剧团,5个唱采茶戏,1个唱黄梅戏。

1月9日中午,记者来到昌南村时,当地新昌采茶剧团已经在一户人家前的空地上搭好了戏台。戏台底下是简易的木板,插上几根钢管,撑起彩条篷布,再放下背景画布,一个因陋就简的戏台就搭好了。戏台虽简陋,但台下观众的热情却十分高涨,叫好声和掌声不断。

时值中午吃饭时间,记者看到有不少端着饭碗来看戏的村民,因为看得入迷碗里饭菜都已冷掉,自己仍浑然不知。“以前在几十里外有戏看,我都要追着去的,现在这么近的表演,当然要守着看。”村民李瑞成说,自己是这些农民剧团的铁杆粉丝。

我们这个剧团唱戏的都是乡里农民,都是家里世代传下来的,卷起裤脚就下田种地,洗洗脚上的泥就能上台唱戏。”新昌剧团团长李亮华说,昌邑的农民唱戏经历几起几伏,有的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的是因为物质生活条件所限。“到2007年,我们这里的农民唱戏才实现了大发展。农民生活富足了,就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有人想听戏,有人爱唱戏,这农民剧团一下子就火起来了。

离戏台不远的一户农民家里,一个黄梅戏艺术剧团正在师傅的带领下认真学戏排戏。“这是我们自己凑钱从湖北请来的黄梅戏老师,专门教我们唱黄梅戏的。”团长范大姐热情地邀请记者参观她设置在农家屋里的道具仓库。放在木箱上一排排整齐的戏鞋,用铁丝挂着的一个个老生用的胡须,再加上这些跟着老师认真学戏的“老学生”们,无不在印证着这群朴素农民对戏曲的热爱。

平时也不是天天唱戏,没戏唱的时候就种田。”黄梅戏团70多岁的老团长李中群说,有时候唱戏和做农活发生冲突,演员们宁愿花钱请人种田,也不愿因此耽误了乡亲们看戏。“我们团里20多个人,自己凑钱买道具,请老师,就为了给乡亲们奉上精彩的黄梅戏。

衣食足、兴歌舞;日子旺、响锣鼓”。这里的农民丰衣足食后,追求精神富足的劲头特别足。一个人带动一家,一家又带动一个家族进而影响到一个村,现如今在昌邑乡谈起唱戏,男女老少都说得头头是道。昌邑乡的剧团也名声在外,远到九江、抚州都有人请他们去唱戏。“泥腿子”的业余爱好,不仅给村民带来了精神上的饕餮盛宴,也带来了丰厚的物质收入。李亮华说,剧团演员靠唱戏年均赚到2万余元。

唱戏不仅使当地村民精神物质双丰收,也让我们乡里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昌邑乡文化站站长张念保说,自从乡亲们爱唱戏听戏后,乡里赌博的没有了,夫妻吵架的也少了,特别是一些保护候鸟的新戏,用采茶戏的方式唱出环保理念,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保护候鸟的观念。(记者蔡颖辉)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