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虐童”教师 更多学生遭殃谁负责?

27.11.2015  09:44
原标题:留下“虐童”教师 更多学生遭殃谁负责?

一、舆情综述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本周涉教育媒体报道为21.81万条,微博言论78.14万条,微信文章1.52万篇。由于校长贪腐、教师失德事件集中曝光,师德师风、校园安全和教育管理等议题受到广泛关注。

二、教育舆情热点排行

本周教育舆情热点排行(数据截至11月19日)

从媒体转载量来看,山东女老师命一年级学生集体打脸100下:必须高抬重落、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等8人违纪被处理、湖南“明星校长”贪腐落马:花900万办校庆超标9倍、福建一醉酒男教师熄灯后冲进女寝打学生、甘肃女生遭围殴视频曝光 6分钟被女同学打38记耳光、江苏查出毒跑道进校园主因:冒用检测合格报告、河南小学教师被指猥亵男童 被拘后因缺乏物证释放、广州多名学生疑因工厂污染流鼻血 有人患白血病、北京科技管理学院复课 被欠薪教师已补领部分工资、广东一教育局长包养小学女教师 马上升其任副校长为媒体曝光率最高的10个教育话题。

三、热点事件舆情解读:

【山东女教师令学生集体掌嘴事件】

1.事件概述

日前,山东广播电 视台报道称,临沂一名小学女教师因课堂秩序不好,让学生集体打脸100下,并强调“必须高高抬起,重重落下”。事发后,校方对该名老师做出调离岗位、行政记过、三年内取消一切评先树优资格的处理决定。对此,舆论给予高度关注。齐鲁网、中国新闻网最先进行相关报道,中国网、凤凰网、中国青年网、人民网、央广网、新浪、搜狐等很快转载扩散。网民纷纷跟帖评论之际,人民网、《新京报》、红网等也进一步配发相关评论,针对涉事教师的恶行及校方处置提出强烈质疑。

2.媒体观点:“一调了之”于法不合

综合而言,媒体对涉事教师的处分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新京报》《重庆时报》评论认为,校方将涉事老师“一调了之”的做法有姑息养奸之嫌,明显违背了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甚至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无异于自罚三杯,毫无惩戒力度。人民网、红网评论指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此事重新做出调查,并立刻停止这位老师的教课资格,再根据调查结果严惩这位老师、追究当事学校相关姑息养奸者的责任。此外,媒体也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行了反思。《中国经济导报》评论表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健康富足。由是,老师必须是一个极具自我约束意识的形象,越是受人尊崇,越是谨言慎行,这才能持续维护老师的良好形象及高尚地位。否则,不但会误人子弟,甚至会伤人子弟。

3.网民观点:“”老师为啥不开除?

网民观点中,多数网民重点表达了对涉事教师只是调离岗位的不满。网民“借罪红尘”表示,这种人还能去其它地方任教?网民“在路上遛狗的Sam”称,调离去祸害别的孩子了?请先开除,然后建品德档案,终身全行业影响制,OK?部分网民认为该追究校方的连带责任或主体责任。网民“郢论”说,为什么不追究校方责任?网民“范子军” 认为,学校招聘新教师是不是有素质把关呢?有没有给新来的教师上上课、提提要求呢?事后又怎么出面护犊子呢?部分网民质疑当前教师选拔聘用体系有漏洞。网民“乐夙曦”称,我就郁闷了,国家教师资格证是不是神经病进去考都给的,这些心理变态的东西怎么当了老师的。网民“山居阁阁主”表示,教师里面屡屡出现这种心理缺陷的教师,教师的选拔聘用体系是不是要严格一点。选拔优秀的人才,以高薪奉养教师,长期用低素质低能力的教师培养下一代,对我们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4.舆情点评:  

长期以来,一方面“虐童”事件频频曝光,另一方面,敷衍塞责式的事后问责成为惯例,导致虐童入刑的呼声不断高涨。分析此次事件舆情,不难发现,涉事教师的恶劣行径固然是激怒公众的重要因素,但校方过于轻描淡写的处分才是舆论聚焦的核心议题。根据不久前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教师已被纳入虐待罪主体,可根据虐待被看护人情况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也可根据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在三到五年内从事相关职业。而在此次事件中,涉事教师不仅没被严厉处罚,反而调到其他学校继续上课。现实与期待的巨大落差,自然激起舆论更为强烈的声讨。目前来看,要平息舆论质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出面重新调查此事,并在结果未明前停止涉事教师的教课资格。同时也该重视起各级学校选聘教师的素质把关,落实教师岗前培训机制,守住师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