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解决关键在哪里?妈妈,你可以不走吗
原标题:妈妈,你可以不走吗(民生·民声)
留守儿童的问题表现在农村,但解决的关键在城市。治本之道是实现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真正城镇化,让他们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过完正月十五,回乡过年的农民工又背起行囊,踏上进城务工的路。路的前方是他们赖以谋生的城市,身后则是带不走的故乡和亲人。这其中就有着将近6000万名留守儿童的身影,孩子们和父母相守的喜悦还未褪尽,转眼间就要面对分别的痛苦。
刚从老家回来上班的保洁员张姐说,临走时,上初中的老大低着头一声不吭,老二则抱着她不放手,一边哭一边喊:“妈妈,你可以不走吗?”张姐特别无奈,留在老家,种田收入有限;带孩子来北京,生活成本太高,上学也不容易,只好狠心把他们留在家里。再不舍,也得离开。
留守儿童,让人心痛。这些年来,经常能看到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监护不力而出危险的报道。更多的,则是这些孩子在缺乏父母关爱的情况下孤独地成长。研究表明,由于和父母聚少离多,缺乏监护和关爱,很多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受到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我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有关,也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直接相关。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农民提供了大量进城就业机会,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受到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农村劳动力实现市民化相当困难,往往是青壮年劳动力只身外出务工,无法举家到就业地生活。即使全家进了城,由于就业不稳定,务工条件差,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难以解决,很多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后又被迫返乡变成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问题表现在农村,解决问题的关键却在城市。治本之策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统筹解决进城农民的户籍、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问题,让他们能够真正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可以先从改善农民工就业生活环境做起,逐步完善农民工子女在打工地就近入学、入托的政策环境,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让那些有条件跟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也能在城市接受优质的教育。
减轻留守儿童的分离之痛,也要加强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引导农民工和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如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打工者回家创业。让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者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眼下要做的,还有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多多关爱留守儿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从体制、机制上为外出务工人员和子女团聚创造有利条件。农村学校应充分发挥好监护和关爱作用,引导社会力量通过“代理家长”、“亲情小屋”等各种方式,多关心陪伴他们,为留守儿童点亮心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功能不可缺失,父母的作用无可替代。那些在外打工的父母要尽可能关注孩子们的心理需求,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和孩子多交流,最大程度满足他们对亲情的渴望。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