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畲族文化面临失传境地 官方表示很受困扰建议活态传承

29.04.2015  01:30


吉安青原区东固畲族乡蔡家垅村的村民在表演竹筒舞。(记者陶望平 摄)


畲族村民在表演斗笠舞。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4月28日南昌讯(记者 陶望平)村里看不到年轻人,这是江西不少畲族乡村的现实状况,加之年轻人对畲族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江西畲族文化已经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尴尬境地。对此,江西省民宗局有关人士直言“这是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并建议关键要活态传承,而举办畲族文化艺术节以及走旅游带动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子都是对畲族文化活态传承的有益探索。

   畲族文化面临失传的境地

  日前,在江西省第二届畲族文化艺术节开展期间,记者有幸在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蔡家垅村、龙冈畲族乡看到了平日里难得一见的舞草龙、竹筒舞、山歌对唱等畲族传统文化项目。不过记者注意到,舞草龙的男子都是中老年人,没有看到一个小伙子。记者询问得知,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

  在龙冈畲族乡,记者还看到了江西各地畲民保存下来的各种古老的生产生活用品,有屠宰工具、木匠工具、竹制牛铃、耙、铁农具、水车、梳妆台、族谱等等。不过行走在龙冈畲族乡集镇的街道上,已然看不到畲族先民建造的古建筑,只能看到一些穿着畲族服装的演员以及司仪人员。

  龙冈畲族乡设立于2000年10月,是江西省八个、吉安市三个少数民族乡之一,总人口1.5万人,其中畲族人口4300余人。作为一个主产粮油、毛竹、高山蔬菜的小乡镇,龙冈畲族乡外出务工创业的人数达4000人,畲民中的年轻人也选择了外出闯荡。

  其实,近些年来,随着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事业的扶持,江西的这些畲族乡村,早就修建了公路、通了电,畲民们也住上了宽敞的现代房屋。随着对外联系的增加,这些畲民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外出求学,有的外出打工挣钱,一拨拨的年轻人走出村寨,畲族的传统文化已然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不少畲族村落是被识别出来的

  畲族是江西省世居的主要少数民族,人口近10万,人口数量仅次于福建、浙江,在全国位列第三位。畲族有自己的图腾信仰,称狗为龙麒,视狗为神明,世代传唱《高皇歌》。畲民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但没有自己的文字。

  随着时代的变迁,畲族有些传统文化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甚至已经走向消亡的边缘。江西师范大学南方古村镇发展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梁洪生说,实际上这种选择已经发生了,而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梁洪生说,不少畲族乡镇、畲族村都是被政府部门评出来的。“这个专业的叫法是民族识别,用通俗的话说,这些畲民是被认出来的。”梁洪生说,不少村子并不是畲族村,而是畲汉杂居的,畲族大多传统文化被同化,不少畲民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也缺乏认知。

   在旅游开发中传承畲族文化

  对于上述畲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龙冈畲族乡党委书记兰晓珍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作为畲族人的兰晓珍认为,龙冈应该利用好党的民族政策,去弘扬好畲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其特色的生产生活基因及精髓。

  兰晓珍说,自从龙冈畲族乡成立以来,他们一直在做畲族文化挖掘整理的基础性工作。“红色历史、蓝色民俗(畲族以蓝色为基调)、绿色生态是我们龙冈畲族乡的宝贵资源。”兰晓珍告诉记者,他们正积极推进“红蓝绿”三色辉映的旅游开发,期望通过旅游开发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好地传承畲族文化。

  对于龙冈畲族乡坚持走“红蓝色”旅游发展的路子,江西省民宗局民族社会事业处处长罗光泉表示认可,“把发展旅游与传承畲族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比较好。”罗光泉认为,这是活态传承畲族文化的有益探索。

  罗光泉还建议龙冈畲族乡对畲族文化进行系统挖掘,力争推出一批具有畲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形成优势产业,实现与旅游的协调发展,闯出一条畲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举办艺术节是传承畲族文化的有益探索

  对于畲族文化面临无人传承的险境,梁洪生直言,实际上整个中华传统文化都面临这样的困境。梁洪生表示,在江西吉泰盆地、抚州等地,传统文化的表演已经变的仅仅只是一种表演形式。

  梁洪生举例称,就拿舞龙灯来说,现在并无实际意义,以前舞龙灯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如今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这些人的生活跟天气没直接关系了。”梁洪生说,当前农村的人员结构和生活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不可能要求畲族等少数民族保持与原来一样的生活面貌。

  梁洪生认为,采取举办文化艺术节的形式,能在一定时期内提升畲族文化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了解这个民族的特色,“这对于传承畲族文化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对于畲族文化艺术节的举办,罗光泉认为通过艺术节这一载体,让社会各界聚焦畲族以及畲族文化,看到了畲族文化的闪光点,有助于使畲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保护畲族文化关键在于活态传承

  对于畲族文化面临的失传境地,罗光泉也坦称:“这是多年来困扰我们的问题。”罗光泉说,江西的畲族同胞主要分布在赣南和赣东,畲族同胞在迁徙过程中,不同程度被汉化,但仍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性。

  “由于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在文化传承上客观上存在一些障碍。”罗光泉表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少畲族年轻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知意识不强,其实畲族山歌、马灯舞、斗笠舞、竹筒舞等都是很不错的畲族文化。

  罗光泉说,为了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民宗部门和各地地方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在语言保护方面,江西多个民族乡村已经实行了双语教学,有了还编制了校本教材,并把畲族山歌融入到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中。

  此外,江西省还要求各民族乡、村,以及民宗部门,收集、整理畲族文化的零散素材,并编印成册,让人们更全面的了解畲族文化。罗光泉说,江西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还编撰出版了《江西畲族百年实录》这一书籍,系统的展现了江西畲族历史文化。

  罗光泉认为,在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方面,既要有静态的保护,更需要有活态传承。“活态的方式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有利于在弘扬中传承,”罗光泉告诉记者,信丰县安西镇田垅畲族村坚持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乌饭节,就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体验畲族传统文化、饱览生态风光、品尝乌米饭等畲族特色小吃,既带动了畲族村落的经济发展,又很好的传承了畲族文化。

   延伸阅读

  畲族自称“山哈”,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七世纪初,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自宋代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明清时期大量出现在闽东、浙南、赣东北等地山区。

  1956年,畲族经识别认定为单一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等省。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民族文字。山歌是畲族文化的明珠,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内容丰富,有叙述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的长篇叙事诗歌《高皇歌》和《麟豹王歌》,有表现爱情、歌颂劳动与生活的《杂歌》等。舞蹈有猎捕舞、龙杠舞、斗笠舞等。

  我国的畲族总人口约75万人,其中大多数居住在福建、浙江的广大山区,福建畲族人口达36万,浙江有畲族人口18万。

  江西省有畲族人口近10万,位列全国第三位。不过,畲族在江西却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畲族人口占江西全省54个少数民族15.2万人的三分之二多。

  截至目前,江西省共建有贵溪市樟坪畲族乡、铅山县太源畲族乡、铅山县篁碧畲族乡、永丰县龙冈畲族乡、南康市赤土畲族乡、青原区东固畲族乡、乐安县金竹畲族乡、峡江县金坪民族乡等8个少数民族乡和82个少数民族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