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绘雄图 畜禽清洁生产奋蹄疾

12.08.2014  10:16

  风鹏正举写 新篇

  马克思说,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

  在历史的标尺上,我省畜牧业近年来发生了怎样的演进?

   这是一个壮志揽风云,登高绘雄图的时代——  

  我省于2009年率先在全国启动了“爱我美好家园千场万户畜禽清洁生产行动”。近年来,全省各地把畜禽清洁生产作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推手,在毫不松懈地抓好畜牧业生产、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立足指导和服务,积极稳妥推进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努力实现畜禽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清醒认识省情更能深刻领悟使命,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气势恢宏又不失精密有序,畜禽清洁生产取得明显成效。省农业厅党委委员、省畜牧兽医局局长黄峰岩介绍,畜禽清洁生产行动实施五年来,全省5100多家规模养殖场实施了粪污治理改造,创建了408家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8%,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年减少粪污排放量2000多万吨。  

  ——强化组织部署,制定“三区”规划。加强工作部署和推进力度,出台了《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和《江西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推进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三区”规划的划定。目前,全省农业县基本完成“三区”划定,从禁养区、限养区内退出规模养殖场2500多家。  

  ——整合项目资金,推进标准化建设。我省投入财政资金6.6亿元,对1531个规模养殖场进行了标准化改造;投入6.2亿元,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600余个;投入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3.9亿元,扶持了2307个生猪规模养殖场实施标准化改造,占奖励资金总额的74%;利用国家“菜篮子”产品扶持项目资金4775万元,支持了124个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全省累计投入标准化建设财政资金达到17.2亿元。  

  ——因地制宜,推广粪污处理利用技术和模式。各地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加快推广应用农牧结合、达标排放和发酵床养殖等技术,强化畜禽粪污治理技术指导。同时将栏舍建设、污染治理、综合利用等技术组装配套,推行种养结合、畜地平衡为主的粪污处理与利用模式,一批粪污处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在全省范围迅速推广应用,养殖场粪污处理和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通向未来的路线图上,路标鲜明清晰——  

  ——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我省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发挥资源、技术、市场等优势,将以县为基础,优化畜牧业发展区域布局。全面完成“三区”规划的标注工作,制定养殖区域分布图。严格落实“三区”规划,抓紧实施退养计划,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要全部退出。  

  ——大力实施标准化改造。我省将继续依托畜禽标准化建设等项目,助推完成一批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我省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五化”要求,推进标准化示范创建,以点带面,示范带动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近期,特别要抓好6个重点县(市)的整县推进工作,以及配合做好532家重点减排企业的跟踪服务和监督监测工作,建立粪污排放的常态监督与动态监测制度。  

  ——推行新型粪污综合治理模式。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沼气生产、沼液社会化运销、有机肥加工、生物质发电等新型粪污综合治理和社会化合作模式,促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全省将建立一批畜禽清洁生产示范点,通过示范引导,规范养殖行为,推进标准化生产,促进畜牧业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统一”。

  峥嵘头角沧波里,不得风云志不休。肩负新的历史使命,我省畜禽清洁生产扬帆再起航!  


    附件下载:    '+sName[0]+''); for(var j=1;j                             '+sName[j]+''); } document.w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