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新作还原父亲白崇禧历史 借其折射民国史

24.06.2014  12:53

  日前,带着“文学与历史”的话题和民国时期父辈们的故事,77岁的白先勇第一次踏上东北的黑土地。途经沈阳、四平至长春。他在做客吉林大学青年文化书院名家讲坛时,为大学生们讲述了从早期作品《台北人》到新作《父亲与民国》中的历史故事。

  近年来,白先勇花了不少心力,收集、整理和还原父亲白崇禧的历史。他希望能向公众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民国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给父亲一个客观的历史定位,并藉此折射出民国史。

  在白先勇看来,无论在台湾或是大陆,现在的年轻人对历史事实都不够严肃。他们似乎大都呈“无所谓”的态度。

  “民国以前的知识分子不是这样。”白先勇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他说,自古以来,中国一向对历史都持守着尊重和敬畏,不敢随意篡改。“历朝历代中,不就有很多史官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把历史真实地记载下来吗?

  他说,从上世纪开始,很多近现代历史事件,在台湾和大陆都被政治化了。这让很多年轻人觉得印成了铅字的历史资料并不可信。“好在网络越来越发达与开放,加之现在社会政治比较稳定,相信很多历史真相必然会一一还原。

  白先勇感到,大陆对民国历史的真相已有包容和客观的态度。“《父亲与民国》能在大陆出版,并专门召开研讨会,这是很大、很难得的突破。”他说,年轻人终会因大环境的变化,慢慢找回历史的正确认知。他愿藉自己的作品呼吁公众客观研究民国史。

  白先勇最为外人称道的,便是倾力十余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昆曲的推广和传播。他不仅期待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能重现生命力,更期待让传统文化真正复兴。众所周知,他做了十余年“昆曲义工”,在全国各大高校免费巡演青春版《牡丹亭》和《玉簪记》。他希望大学生一生中至少能接受到一次昆曲,感受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传统文化不仅对青年人、对整个民族复兴都意义重大。”在白先勇看来,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大,不足以让一个国家成为大国。“这些都是靠不住的,一夜之间就可以崩溃。唯有文化是悠久的,是民族的根。

  他说,一根竹子,根底很厚、很深,但地上的部分被一刀砍断了,这就好比目前的传统文化现状,需要对它继续浇灌,让其发出新芽。

  他谈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一百多年间,国内教育饱受西方文化影响,反传统、“破四旧”,种种事件和运动,“使我们自己a摧残了民族的传统文化”。现在在校园里,多了钢琴、油画和英语课程,少了陶瓷、国画和国学,这相当于“自己给自己毁容”。

  20世纪流行的一个观念是:“传统文化阻碍国家和人民的进步。”白先勇反问道:“它的科学根据在哪里?中国了不起的音乐、戏曲、绘画成就,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吗?

  白先勇多年来困惑于一个现象:流传下来的大家画作、陶瓷、古董被高价拍卖。但无论在大陆或台湾,学校里都不普及国画和陶瓷课程。他举例说,日本和我们一起学习西方,但他们非常注重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却把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破坏掉了。“如今很难再出大家、大师,与现在教育中人文教育根基不够厚,有很大的关系。

  “想要复兴,得从小学教育做起,从培养教师开始。通过教育转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达到全民觉醒,形成共识。这是百年大计,任务艰巨但必须要做。”白先勇说。

  白先勇说,我们现处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发展文化的大好时机。

  他建议重新评估中华文明史,把各行业专家和学者集合起来,对哲学、宗教、艺术、文学、戏剧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行重新定位和评估。至少在大学里,开设中华文明史必修课。让他羡慕的是,在他曾经任教的美国大学里,西方文明史是每个专业的必修课。

  “我们在世界上失去文化发言权很久了。”他说,30多年来,中国发展很快。如今,年轻人接触海量信息,一时间难免摸不清头脑,但终究会寻找一种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