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评:《白日焰火》获奖给中国独立电影“打鸡血”

17.02.2014  18:54

  20部竞赛电影经过10天的角逐,最终在以詹姆士·沙姆斯为首的8人评委会的艰难抉择下,将第64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授予了华语电影《白日焰火》,而此前无论是场刊还是影评人口碑都最高的《少年时代》,只让理查德·林克莱特捧到一座最佳导演银熊奖。

  回避政治怪咖姿态,鼓励创新发现精神,是柏林电影节难得体现出的新鲜感。

  因此,主竞赛单元中,直接关于战争的《71》和《世界之间》,以及隐射希腊和阿根廷债务危机的《斯彻特斯》和《恐惧史》均颗粒无收。而关注点回到小我身上时,我们也就能在银幕上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个人命运中,体察到与自己身体相连的温度,呼吸到身边日常生活的酸苦。

  回看这次的竞赛电影,竟能发现以那些早熟小大人为主角的,就包括《河的第三边》、《杰克》、《马贡多》、《在空中》和《少年时代》5部,加上有着同样酷孩子角色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和《71》,已经占去三分之一的比例。阿根廷孩子、德国孩子、车臣孩子、美国孩子,因所处环境各异,自然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烦恼,但无论提前多久早熟,他们都会经历着《少年时代》里Mason那样从调皮幼稚到些微成熟世故的转变,但也偏偏只有小Mason扎实地走进了每一个观众心底深处,因为他的故事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故事。

  此次电影节入围竞赛单元的名单里,除去主场作战的德国外,堪能从数量上叫板中国的,是来自南美的电影。可来自阿根廷和巴西的三部电影,要么情感上过于特别不够普世(关于不知所终同性恋情的《未来海岸》和对父子对立关系藏着掖着的《河的第三边》),要么彻底沉迷于实验手段(《恐惧史》),都无法在艺术和商业上取得平衡。反倒是因盲目追求票房经济而被我们自己诟病几年的内地电影,或许开始觅到一条聪明的折中之路,比如《白日焰火》,甚至曾一度被担心会不会过于“好看”而无缘奖项。

  围绕中国电影大获全胜,西方媒体记者纷纷好奇地问道:“这些片子中国观众也会喜欢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们意识到这已不再是为讨好西方世界而一味反应黑暗中国的妄自菲薄年代。而很多中国记者在向外媒表示心情激动的同时,也清醒地扪心自问:“《白日焰火》是非常不错,但它真有资格获得最佳吗?那么所有观众都叫好连连的《少年时代》呢?”

  12年打磨成长故事的理查德·林克莱特,在最终只被最佳导演大奖肯定后,在现场媒体遗憾声中,那张宽容大度的脸蛋平静地说:“拍电影从来就不是一项竞赛。”另外一部美国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以极高的影像品质和特殊个性,荣获了评委会大奖;而在太平洋另一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居日本,也斩获了一位影后——黑木华。由她主演的山田洋次电影《小小的家》,通过战时东京郊外一所房子的平凡故事,深刻反思着战争对普通人的摧残。纵然82岁的老导演也承认,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很不理智,导致着东亚地区的紧张局势,但民间还是都一样能为电影里大时代下的无奈小人物感动落泪,电影节颁奖现场,中日记者纷纷拿对方的语言表达着祝贺之情,“おめでとう”,“恭喜你们”。

  《白日焰火》和《推拿》擒获三座“柏林熊”后,虽然也有“德国想通过柏林电影节拉拢中国”这样的声音,但其实这些来自电影节评委会的肯定,对于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更有着巨大意义。

  在筹备《白日焰火》这部电影的8年中,刁亦男反复写了三个剧本,可拍摄计划还是遥遥无期。获得最佳电影金熊奖对于他已经远远不是圆梦,而是压根就没梦到过的事。为此,导演反复感谢对中国独立电影付出努力的前辈们,“很多年前,中国就拍出不少反映现实的好电影,可在如今发达的市场商业环境下,如何还能拍出既让观众喜欢又保证艺术品质的电影,就成了我们新一批电影人真正的梦想,前辈已经做得很好了,我只是把这个过去的梦又实现了一遍。

  柏林电影节的大获全胜,让从资方到剧组的所有成员都打了鸡血,翘首期待公映的那天,让从来曲高和寡的电影节电影,也能真正成为在市场上叫好叫座的商业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