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白衣天使"---记者体验精神科护士工作

12.05.2014  11:36

  南昌彭家桥,一个因为辖有精神病院而经常被人调侃的地方,也因为一个职业群体的出现变得阳光温暖,让人尊重。省精神病院的护士们不是保姆却要像保姆一样照顾病人生活起居,不是老师却要像老师一样引导病人健康向上,不是亲人却往往比亲人更能走进病人的内心世界。这些“白衣天使”用辛勤工作和真情付出帮助患者摆脱“精神苦海”。

   当“大孩子”照顾

  5月7日8时30分左右,穿过两道铁门,记者走进省精神病院第七病区。这是一层亲属不能陪护的精神科男病房,虽然铁门是冰冷的,但里面的氛围却比想象中暖和:许多病人聚在一间病房打扑克,有护士与病人聊天,还有病人在房间弹吉他……

  据护士长蔡欣介绍,8点前病人已经陆续起床统一在本层楼的食堂吃完早饭,医生护士开始查房。“昨天剪指甲了吗?”“怎么还穿这么厚的衣服?”蔡欣边说边走进一间病房与病人聊起天来。“我在通过聊天检查护士的工作。”蔡欣告诉记者,每周二是生活护理日,护士要敦促、协助病情较好的病人剪指甲、理发、剃胡须等,针对病情严重、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护士则要亲自动手护理。女护士还要帮男病人洗澡?一旁的护士杜群丽坦言,这就是精神科护士的工作,不能有性别之分,护理精神病人,就像照料“大孩子”一般。

  精神科护士的工作之细还不仅于此。9点过后,护士胡春梅推着推车给病人发水果。苹果、香蕉、梨……推车上的水果多种多样,每个水果上都写了病人的名字。“我们每天要把家属送来的水果发给病人,为了不弄错,就用记号笔在水果上写名字,然后当着病人的面削好皮送到他们手上,下午还会发一次零食。

  9时30分,部分病人在走廊集合,又有护士带领着坐电梯去一楼的活动场地打羽毛球、跳绳、跳舞等。“每天有两次开放时间,带病情评估较好的病人下楼活动,人数一定要点清楚,每次还要派护士在旁边看护。

  10点30分活动结束,到了病人的吃药时间。病人统一来到食堂坐好等待发药。护士亲眼看着他们服下后,再对他们进行口腔检查以确认。“许多患者排斥吃药,我们必须确认他们真的把药服下去了。”一名护士说。

   扛得住打 顶得住骂

  护士们告诉记者,护理精神病人,挨打一点也不稀奇。

  “重症病人发病时易狂躁,被抓伤、扭伤是家常便饭,科里几乎所有护士都挨过打。”一次被患者攻击的经历让杜群丽记忆犹新。“那次我在走廊上,一名患者突然冲过来,朝我的肚子重重地打了一拳,差一点伤及脾脏,我当时痛得眼泪都出来了。”杜群丽在一旁调整片刻后又继续工作。“这就是精神科护士必须扛住的,我们不能责怪病人,也不能因此拿脸色给他们看,还要继续为他们护理好。

  不仅要扛得住打,也要顶得住骂。“最近有一名重症患者发病时对着护士不停地骂,骂得特别难听。虽然我们知道他是发病症状,但毕竟我们也是普通人,心理上也有些难以承受,需要不断调适才能适应。

  住院时间长了,有时一些男性患者还会对女护士产生“钟情妄想”。“我们都有经管的病人,长期照料他们,对他们好,有的病人会以为我们喜欢他。”杜群丽说,产生“钟情妄想”的病人会对女护士动手动脚。这时,女护士要懂得有分寸地处理,既要适时保持与患者的距离,又不能怠慢护理工作。

  虽然工作中要遭受不少委屈,但护士们发自内心觉得值。杜群丽的脑海里始终忘不了这样一个背影,每每对人说起她都会眼眶湿润。“曾经有一个病人极不配合治疗,经常打人骂人,与其他病友相处得也很不好。但是有一天,我突然看见他竟主动搀扶着一个病友去上厕所。看着他搀扶病友的背影,那一刻,我真的被感动了,觉得我们虽然会受委屈,但只要在一点一滴的工作中让患者好起来,给他们传递正能量,就很有意义。

   盼病人得到更多尊重

  杜群丽今年30岁,在省精神病院工作了11年。她说,希望社会给精神病患更多平等和尊重。“还记得来这里工作的第一天,我心里也很害怕。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是和一个一起来工作的同学手牵着手忐忑地走进病房的。后来有些朋友知道我在精神病院工作,一开始也总是会惊讶地问我怎么会选择这样的单位。”但是,随着对工作的了解和与患者的接触,她卸下了心里的恐惧和负担,“精神病患应该和其他病患一样平等”。

  但是,许多人不了解,片面地把精神病人理解为疯子。“且不说与患者没有关系的陌生人,一些亲属把患者送进医院后就很少来探望。社会的歧视也让患者自己有了阴影,许多患者会问我‘为什么我们这么倒霉,得了这种病’?还有一些患者甚至会对我们说‘我不会愿意让我的小孩将来当这种护士’。

  在与杜群丽交谈时,之前在病房弹吉他的一名年轻患者突然走向我们,朝杜群丽手中塞了一个李子。杜群丽说,她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收他的水果。“他觉得我对他好,就总是拿吃的给我。许多患者康复后都会主动找到我们,为他们之前因发病产生的打骂行为道歉,精神病患者也一样有血有肉。

  来源:江南都市报 记者 许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