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于阗画派:作品基本是壁画 无真迹存世

03.12.2014  23:32

    作者:王瑟,原题为:《千年前的于阗画派:作品基本是壁画无真迹存世

    “丝路梵相——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遗址出土壁画艺术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展了。

    新疆和田地区位于昆仑山脉中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端,古称“于阗”。古代的和田是我国著名佛教中心之一,自古便有西域佛国之称。东亚佛教汉语的“”字便翻译自古代和田语。这里的佛教教义、佛教艺术深远地影响了东亚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这里保存了塔里木盆地数量最多的各类佛寺遗址,而策勒县达玛沟乡所处区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2000年3月,一位当地牧羊人在达玛沟乡南部托普鲁克墩挖掘红柳根柴时发现了佛教塑像,揭开了达玛沟南部区域佛教遗址考古发掘的序幕。2002年至2010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当地陆续发掘出了佛塔、佛殿和僧院,出土了大量壁画。虽多为残片,却仍然绽放着于阗佛教绘画艺术的璀璨光芒。

    本次展览就以这些壁画为主。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这里佛教的兴盛与流传情况,记者专访了负责此地考古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博士。他向记者讲述了和田佛国和于阗画派的故事。

    发现达玛沟佛寺遗址群

    20世纪初,沿达玛沟水系从南到北先后发现了哈德里克、克科吉格代、乌尊塔提、喀拉沁、丹丹乌里克等著名佛教遗址群,出土了大量的珍贵佛教文物,但大多被外国探险家盗掘而流散海外。

    这些佛教遗址全部位于今达玛沟绿洲北部沙漠地区,在它以南的广大地区基本上没有佛教遗迹被发现。直到2000年3月,一位当地牧羊人在达玛沟南部托普鲁克墩挖掘红柳根柴时发现了被称为最小佛院的佛教塑像后,揭开了达玛沟南部区域佛寺遗址发现与考古发掘的序幕。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2年9至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发掘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2006年5至6月,发掘了托普鲁克敦2号佛寺。2010年5至6月,发掘了托普鲁克敦3号佛寺建筑基址。2011年至2012年分别对喀拉墩、阿巴斯墩、胡杨墩进行考古调查。2013年3至6月开展了胡杨墩佛寺遗址群考古发掘工作。

    通过挖掘发现:托普鲁克墩1号遗址是一座佛塔遗存;2号遗址是一座保存较清晰的密教佛殿遗迹;3号遗址是供僧人学习、论经和生活的地方。这是近年来,在这里发现的一座较完整的佛教寺院遗址。这处佛寺兴盛于唐代,主要是7至9世纪的遗存。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