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起先行示范的历史责任——二论共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极

15.04.2015  10:40

  洞庭壮阔,鄱湖浩渺,东湖深秀,赣鄂湘三省自古乘长江一水,袭罗霄一脉,唇齿相依。

  当历史行进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崭新方位,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时至势成。

  这是共担中部崛起之责的历史使命——

  立足三省实际看发展,行政壁垒、利益制约的藩篱亟须破除;产业同构、竞争同质的顽疾正待破解;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中心,带动周边城镇和农村地区发展,需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身处沿长江经济带这条经济主轴线,赣鄂湘唯有抱团并进,方能串珠成盘,不负重托。

  这是发轫一域、剑指全局的国家战略——

  跳出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看合作,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不仅仅是解决三地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需要,也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注入前所未有的“国家动力”,从“城市”到“城市群”的蝶变,清晰标注出一种起点更高远、责任更重大的角色重新定位。

  铸造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两位数的轨道上飞驰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已从高速调至中高速;沿海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向内需型转变,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发展“新常态”,呼唤增长新动力。

  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7亿,赣鄂湘的经济总量仅占全国一成左右。无论是放眼巴黎、东京、大伦敦等世界首都经济圈,还是对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展高地,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无限。让资本“”起来、产权“”起来、人才“”起来、技术“”起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能量得以充分释放,将迅速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

  充当新型城镇化的“探路者”。

  推进新型城镇化已行进到突破之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横空出世,绝非巧合。

  如何实现要城市化但不要“城市病”?如何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共同繁荣,促进包容性发展?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理顺?赣鄂湘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将是“打造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的重要试验田。

  开启内陆开放合作的“示范窗”。

  赣鄂湘虽同处中部,但各自为政,行政壁垒多、市场分割多,规划不对接、建设不同步的情况不少。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合作成本高?须知退一步海阔天空。哪里有行政壁垒,哪里有制度难题,就从哪里突破,何愁宏图不能落到实处!产业差异弱?须知有舍才有得。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有成人之美的胸怀,在减与增、调与转中从竞争走向竞合,何尝开创不出一番新天地!

  担当“两型”社会建设的“领头羊”。

  赣鄂湘山水相连,广袤的生态空间,决定着生态建设的共享共建、联防联治。

  过去,各摆生态区、产业区,区域间“绿屏”断裂、“绿廊”错位,屡被诟病。污染无边界,执法有辖区,协力减排减负如何给力?发展经济有诉求,涵养生态有约束,生态空间承载力如何提高?无论是快见成效,还是解决根本,“两型”社会建设都需三地联手:既要自扫门前雪,又管他人瓦上霜。

  落子赣鄂湘,改革新棋局。长江中游城市群以不负时代的铁肩担当,以上率下的科学引领,留印有痕攻坚克难的非凡勇气……彰显的是韬略,是智慧,更是责任。

  树阵叠翠,碧水漾波。长江中游又一个肇始于春天的故事,将注定写入共圆中国梦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