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的“小平小道”再现伟人情怀 引发强烈情感共鸣

04.04.2015  00:16


4月3日上午,大型话剧《小平小道》观后座谈会举行。(记者陶望平 摄)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4月3日南昌讯(记者 陶望平)4月2日晚,“小平小道”所在地南昌,迎来了话剧《小平小道》。4月3日,对“小平小道”有研究以及对话剧有研究的江西省内专家在观看该剧后,纷纷表示该剧很好地再现了一代伟人的情怀,引发了大家强烈的情感共鸣。

  大型话剧《小平小道》由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打造。4月3日上午,大型话剧《小平小道》观后座谈会在南昌陆军学院举行。该剧编剧邵钧林向记者表示,三年前,他带着创作的任务来到南昌新建,重走小平小道,与小平小道结下了很深的感情。“我创作的第一个字是在这里写下的。”邵钧林说,这部戏离开南京首次来到小平小道故事的原发地演出,对这部戏将来走向全国意义重大。

  座谈会上,南昌市艺术创作研究所编剧马永继认为该剧主题鲜明,全剧贯穿对路的思考。小平同志走在这条小路上,回顾自己的人生路、革命路,思考中国未来要走的路。“全剧在表现形式上,用了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这三个我来表现,这也就是哲学家说的本我、自我、超我,是一种心灵对话。

  马永继说,该剧还很好地把小平同志政治思想上的理论融入到小事件中,“糖水、蚂蚁,要给甜头,才有干劲,这就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观点。”此外,该剧把小平同志对家与国的关系融合的很好,小平同志对妻子的爱、对母亲的爱、对国家的爱,都恰如其分地得到表达。

  南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光辉在观看《小平小道》话剧后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曾光辉认为,这种以话剧形式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和演绎,充满了一种震撼力。话剧是语言的艺术,剧中像“摸着石头过河”“有甜头才有奔头”“社会主义不是贫穷的”等一句句铿锵有力的对白,在击中历史与现实的同时,击中了人们的意识和情感。

  曾光辉说,话剧对改革开放这一时代主题的艺术展现,充满了一种激情感。剧情中,工人师傅们合力砸倒围墙(“围墙”象征着传统观念的束缚),为小平同志开小道、群众提着写有百家姓的灯笼为小平铺小道,形象地表达了“小平小道”是邓小平同志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要思想的萌发地这一观点,在当前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南昌陆军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教授程兴旺认为,话剧把小平同志内心矛盾复杂的情感通过三个人物很形象地外化展示出来,是非常大胆的,也是合理的。“小平同志作为政治家,在落难来到江西新建的时候,内心对国家、对人民的感情是复杂的。

  该剧在开头转场时,关于小平同志文革时期在江西的经历说成是“痛苦的”。对于这一表述,程兴旺认为值得商榷。

  《小平小道》是一部反映邓小平同志在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生活的话剧。在3年多的时间里,邓小平从住地到工厂之间来回往返,在荒坡上走出一条新路,被后人称之为“小平小道”。

  话剧从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采访晚年邓小平的场景开始,以小平同志的深情回忆为主线,再现了那段艰苦岁月;通过讲述小平小道的小故事,演绎改革开放的大主题。话剧以一场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和情景,带领观众走入小平同志由困顿到坚定信念、坚决改革的曲折心路历程,深刻反映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中国革命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