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开封犹太社团:中犹文化交流的绮丽

18.05.2014  19:25

犹太人与中国人的交往源远流长。据早期的拉比文献、《塔木德》文献及罗马文献记载,犹太人既是中国丝绸的加工商又是经销商。古代时期,开封犹太社团的存在成为犹太人与中国人深层次交往的明证,也为中犹文化交流谱写了回荡千年的佳话。

利玛窦的意外“发现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6月24日,来自开封的举人艾田在北京慕名造访了颇具盛名的传教士利玛窦神父,这次普通的拜访在中国开封犹太人的历史上掀开了不同寻常的一页。利玛窦是最早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他不仅精通中国文化,而且学识渊博、乐于交游,深得中国儒士的信赖,鸿儒硕学、巨卿名流登门求见者络绎不绝。会面之初,无论是艾田还是利玛窦都互不了解对方的真实身份。艾田虽然读过一些有关这位神父及其教友们的书面资料,但只知道对方除了主以外不敬任何别的神。一走进利玛窦的住宅,艾田就非常高兴地说,他与神父大人属于同一宗教信仰者。这一天恰逢浸礼节圣日,利玛窦把艾田带进教堂,当他看到了祭坛上的圣母和婴儿耶稣以及圣徒约翰的画像时,艾田“坚信这是利百加及其儿子雅各、以扫的画像,于是便鞠身向画像行礼”。利玛窦起初误认为艾田是属于中国的基督教聂斯托里教派(即景教),但随着交谈的深入,他了解到艾田很熟悉旧约的历史,知道以扫、雅各为其祖先,并自称是“一赐乐业教”人(“一赐乐业”为古代开封犹太人对希伯来文Yisrae即以色列的音译),而且“他的整个外貌、鼻、眼和脸型一点也不像中国人”。由此,利玛窦神父已初步判断艾田并非一般的基督教徒,而是在此之前从未想到过的中国犹太人。

利玛窦神父把中国开封犹太社团存在的消息及有关资料报告传给梵蒂冈之后,立刻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极大兴趣,被舆论界称为“耶稣会士的一大发现”。从此,许多耶稣会士来开封访问调查。耶稣会士之所以对中国开封犹太人问题如此感兴趣,其主要意图有三:第一,争取开封犹太人改宗,以扩大天主教的影响。第二,想从开封犹太人那里得到未经篡改过的最古本的《圣经》,以恢复《圣经》的本来面目。第三,耶稣会士及欧洲学术界为了发掘新的史料、得出新的学术结论而关注开封犹太人问题。在随后的300年间,耶稣会士以及隶属于其他不同教派的西方传教士多次来中国访问,各类有关开封犹太人问题的调查报告、访问记录及研究著述纷纷问世。西方传教士的遗存文献留下了许多独一无二的珍贵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开封犹太社团的兴衰浮沉,也折射了开封犹太人族群心理的变化。

开封犹太人对民族传统的维持  

犹太人入住开封的年代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开封犹太人于明弘治二年(1489)所立的《重建清真寺记碑》、明正德七年(1512)所立的《尊崇道经寺记碑》以及清康熙二年(1663)所立的《重建清真寺记碑》提出了三个截然不同的时段,即宋朝、汉朝和周代。大多数学者认为,犹太人是在北宋时期随着阿拉伯人、波斯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当时闻名于世的国际大都市——东京(今河南开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与稳定之后,形成了较大的犹太社团。开封犹太人信仰“一赐乐业教”,保持独特的宗教礼仪和社会习俗。从宋、元、明到清乾、嘉年间,开封犹太人与汉、回等民族和睦相处,甘苦与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延续了传统的犹太礼仪,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封犹太人主要通过立碑的方式来阐释犹太教。从碑文资料中可以断定,开封犹太人熟悉早期希伯来民族的历史,坚信自己是亚伯拉罕的后代,他们的圣典《托拉》是上帝在昔那山(今译为西奈山)授予摩西的,其宗旨是“以善为师,以恶为戒”、“教人为善,戒人为恶”。他们不崇拜偶像、不敬奉鬼神,只信仰“无声无息、至微至妙,而行生化育,咸顺其序”的上帝。

第二,开封犹太人延续了传统的犹太礼仪。犹太教作为“伦理一神教”,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凝练了独特的礼仪与习俗,它们是希伯来民族生活经历的结晶,也是犹太人区别于异族人的主要标志。在开封犹太社团存在的早期,犹太人尚能维持严格的宗教信仰。他们一日三次礼拜,一月四次守斋(安息日),一年七次举戒(过宗教节日),并施行割礼,忌食猪肉,严守犹太教的风俗习惯。

第三,早期开封犹太人精心修建会堂、保存《托拉》。会堂(synagogue)的原意为“会议之所”,是犹太人聚众礼拜的地方,尤其在大流散时期,“会堂一直作为城市犹太社区的精神与公共生活的聚焦点而存在”。开封犹太会堂于1163年兴建之后,一直称“清真寺”,明正德年间为了区别于伊斯兰教清真寺,曾一度改称“尊崇道经寺”,清朝初年又恢复旧称。据史料记载,该寺规模巨大、金碧辉煌,有“梁园胜境”之称。自金、元,历明、清,到咸丰年间(约1854年前后)被毁,开封犹太清真寺存在了700来年,在此期间,由于开封地势低洼,历史上屡遭洪水袭击,再加上年代久远,自然破落,犹太会堂曾多次被毁坏。为此,犹太人多次花重金修复。1163—1688年,他们曾12次修复和重建会堂,特别是1653—1688年的35年间连续4次修复会堂,但是从1688年即康熙二十七年之后,他们已没有能力再修复会堂,嘉、道年间,会堂到处是残垣断壁,破旧不堪。

【1】 【2】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