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受气的文艺片和劫贫济富的专资办

15.05.2015  01:47

  文艺片该不该有票房?中国电影圈为此吵了一个多星期(其实吵了很多年)。王小帅和他的“对方辩友”都有道理,不过,现在的情况就类似于,非要在一个冷饮店里卖干煸苦瓜,当然很别扭。

  因为是冷饮店,所以哪怕兑了自来水、加了色素和糖精,甚至用了含有三聚菁胺的奶粉,《何以》《左耳》这样的冰激凌总归是受欢迎的,而苦瓜再有营养或者口味再独特,很多人就是不喜欢,更何况谁会想着在一家冷饮店里吃呢。

  所以,不肯卖苦瓜的影院经理们没有错,但炒出一盘苦瓜的王小帅也没有错,错就错在馆子(影院)全开成了一种德行———把“冷饮店”的比喻置换成“汉堡店”或者“黄焖鸡米饭”都行,总之,如今在事实上,买卖双方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中国的影院就是某种快餐店式的存在。

  实际上,世界各国的影院,大多数也都是快餐店,尤其是我们此间几乎原样克隆过来的购物中心里的多厅影院,本来也就是和麦当劳、汉堡王一样的“美国特产”。但是,即便在美国,也还有一些艺术影院或者说准艺术影院,提供的是一种有别于快餐的服务。它们就和剧场、音乐厅、美术馆一样,既做市场化的经营,也广泛接受着民间的私人的捐助。美国的立国之本是自由资本主义,所以哪行哪业都比较少受国家的干预,相应的,自发而成的“美国电影体制”,依靠的是市场自己解决问题。“艺术电影”,就是一种小众的商品,有自己的一套供给及消费市场。不过美国政府也不是完全不干预市场,比如著名的“派拉蒙判决”,就从法律上禁止发行商经营电影院,从而杜绝好莱坞巨头的“垂直垄断”(也保证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影院或小型连锁院线的存在)。

  而世界电影双引擎的另一头,法国,在电影事业上,执行的是一套计划体制、国家体制。首先,他们立法规定公立和私立电视台必须按照年营业额的一定比率来出资投拍及收购电影。具体的管理者是大而全的电影当局CNC(法国国家电影中心),全面介入电影的制发放,除了有国家拨款,CNC还对每张电影票征收12%的电影基金,用于扶助行业。对创作者来说,CNC相当于一个免息贷款银行,可以通过其预支“票房”来拍片,而且如果票房实在不济也不必还款。影院方面,根据CNC的报告披露,目前全法约有1100家的艺术影院,大约占全部影院总数的55%、银幕数的41%、票房的28%,CNC每年对这些艺术影院进行认证和补贴,税收上另有优惠。

  ——中国电影的体制看上去很像法国?然而不幸的是,这只是表象,其实我们混合了法国式的国家干预和美国式的自由市场,而糟糕的是,这两套规则总是在它应该起作用的反面发挥着效力。

  2.

  我们的总局就像CNC,一样收取电影基金,也对影院进行补贴。执行这个任务的机构名为“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一直神秘异常,据说它由广电总局和财政部联办,“级别”和电影局一样高。中国境内的每张电影票,都要上缴其票面价值的5%作为“电影专资”。这些年来,每家影院都必须安装专资办认证的售票系统,每场票房通过系统联网实时上报(每天在各类媒体上公布的实时票房,就是专资办票房平台的数据汇总)。

  然而,自下而上实时接受各种数据的专资办,却很少自上而下提供自己的数据。公开媒体上的专资办新闻很少,而最近的几例,标题是这样的《审计署:电影业专项资金结余7.28亿大量资金未使用》《膨胀的5%:国家电影专项基金之问》……2011年,是专资成立的20周年,《中国电影报》难得地发表了一篇专资收缴情况的统计,详细公布了历年的收缴明细和支出明细,20年共收缴了16.33亿,支出了9.7966亿。而2012年之后,类似的统计再难看到,只是在2013年两会期间,审计署的工作报告里,提到了“结余7.28亿”。最近两年票房继续高升,而专资的使用又不得而知了。

  公允地说,近年的电影业繁荣,专资办投入巨额资金用于补贴影院建设及改造,居功至伟(2012年在《电影报》上公布的相关数据就近7亿)。然而,在电影创作上,这个基金几乎没有作为,而尤其难以置信的是,2012年的11月,电影局通过了《关于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创作生产进行补贴的通知》,宣布用专资对获得高票房的3D及巨幕格式国产片进行奖励,就此写下了世界电影史上无与伦比惊世骇俗的一笔:政府出资补贴卖座的商业片——要知道,这5%的专资,既出自《速激7》这样的好莱坞大片,也出自《闯入者》这样的国产小片,而《赤道》这样的“3D”影片,凭借这一条款——“票房收入在1亿元(含)-3亿元之间,奖励扶持资金为200万元”——就可拿到200万奖金。

  专资收缴了25年,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结余,补贴“高新技术”影片的政策也已执行到了第四年。而在另一面,从《三峡好人》以来,《钢的琴》《万箭穿心》《推拿》《闯入者》这类文艺小片的生存困境,经过业界和媒体的反复讨论,所有人都不陌生了。为这些电影提供一个制度上、经济上的扶助,无论从国际惯例还是当下实际,显然都应是专资的义务。然而,主管部门不但没有通过财政、税收策略来扶持艺术电影和艺术院线,反而把这应该有的一笔预算,拿来劫贫济富了。

  而在另一边,我们的市场又是一个看似完全的“自由竞争”状态,资本是仅有的通行证,票房多寡是电影成败的唯一标准。可是,既然首先通过配额制管理了进口电影,也就是承认进口片和国产片有别,那么为什么商业大片和文艺小片之间却一视同仁呢?此外,比照美国模式,也不难看到现在这个市场存在着结构问题:国有的中影、上影,民营的万达、博纳,都拥有制片发行放映的完整产业链,特别是中影,不但独家经营着电影进口权,又在数字发行、放映器材等环节,既当裁判又做选手,其间找不到任何行业监管的迹象。

  所以,中国电影在银幕上荒唐,而在银幕外也荒唐。官方坐拥着天文数字的电影基金,但却不肯拿出分毫来资助艺术电影,实则只要拿出零头,就能帮助艺术电影的创作和发行,并慢慢培养出一块分众市场。甚至都不需要额外的补贴,只需免征专资和营业税,或许就能让这些小片和影院/影厅挺过来。

  如果继续学习法国体制,尤其是我们所有的电视台实际都是国有,都属于总局下属单位,假使有心,完全也可以订立一条行业规定,让这些财大气粗的电视台拨款制作及收购国产电影(就如此前对动画片和纪录片的扶持),贾樟柯[微博]王小帅们也不至于总像祥林嫂一样委屈。

  但是,这些四两拨千斤事半而功倍的“如果”,从来都未成真。除了当局者的懒惰、颟顸,除了电影系统并不真正归属于广电系统而导致的行政阻碍,官方的种种不作为,当然有着更深层更复杂的原因:从《武训传》开始,文艺片,尤其是优质文艺片,就被视为异端,主事者非但不鼓励它们问世,反而总在意图剿灭或流放。扶助文艺片,带有滋长异端邪说的嫌疑,也就是主事者不敢承担的政治不正确。

  然而,在中国电影一路狂飙突进的时候,继续漠视、甚至是纵容“劣币驱逐良币”,不但是文化责任上的玩忽职守,实际上也是对产业的损害,因为只有产品具备了高质量和多样化,一个市场才能健全和持续。近邻韩国是我们最理想的学习榜样,以电影为龙头的娱乐业不但创造了经济繁荣,承担了“软实力”输出,更关键的是,一系列直面国族沉重历史、当代社会弊端的影片(无论大片小片),也成为国家走向文明的产物及标志。所以,在中国电影企图继续有所作为的今天,中国电影的基层工作者们(编导演、服化道、制发放)是责无旁贷的,而上层管理者,也该知道,做人做事不能只图顶戴花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