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新式大学:由盛宣怀奏请光绪帝批准设立

20.05.2015  13:12

  原标题:中国最早的新式大学:由盛宣怀奏请光绪帝批准设立

  我国最早的新式大学堂是北洋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初名“北洋西学学堂”,是清政府天津海关道盛宣怀于1895年10月奏请光绪皇帝批准设立的,校址在天津大营门外梁家园博文书院旧址,这是中国人自行创办高等教育的开始。1896年,该校更名为北洋大学堂。

  北洋大学堂的学科设置、修业年限、教员配备等都以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为版本,分为头等学堂与二等学堂。头等学堂内设法律、采矿冶金、土木工程、机械四科,修业年限为四年,相当于西方大学的本科;二等学堂为预科,相当于西方大学的高中,原定修业年限为两年,开学后不久发现学生英文水平普遍不高,遂将修业年限定为四年。

  北洋大学堂初创时期,招生的地区主要是江浙、两广、河北及天津等地。学校始终以重质不重量的作风蜚声于世,对学生的选拔极为严格。开办初期,1895年香港招生报名应试者千余人,仅录取十多名。1907年招考本科生时,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地报纸刊登广告招生,花费甚巨,结果各科考生只有法科一人合格。这一年除预科转升本科者外,外考新生只取此一人。考试制度也相当严格,升级考试时,主课有一门补考不及格就得留级。

  北洋大学堂因系官办,经费充裕,一切学习费用、食宿均由学校供应。为鼓励学生读书,学校举行月考、季考,对成绩优良的前几名给予奖赏。学生普遍勤奋好学,每日上下午有8小时在课堂,晚间3小时自修。

  北洋大学堂从1895年到1911年,共有毕业或肄业学生518人,其中出国52人(不包括自费留学生),多数学生成为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国家社会所倚重。民国第一任外交总长王宠惠、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太雷、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五四”运动天津各界联合会副会长马千里、海牙国际法院大法官徐谟、著名诗人徐志摩等,都是北洋大学堂的毕业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大学堂更名为北洋大学校。1913年改称国立北洋大学。全国解放后,北洋大学于1951年9月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直属教育部管辖。阎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