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客:公众的追责期待与审片部门的审查失职

01.09.2015  11:59

  近年来,有关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层出不穷,一些“抗战神剧”也大行其道,“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雷人片段不断挑战国人的底线。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出现粗制滥造的“抗战神剧”,75.0%受访者认为审片部门最应该被追责。(中国青年报8月30日)

  抗战神剧泛滥,审片部门最该被追责。面对这样一个调查结论,相信我们的审片部门会觉得相当的无辜。可说句实话,在抗战神剧审查的问题上,我们的审片部门的确存在一定的过错。

  在没有影视分级的中国,审片部门的工作实际并不好干。审查的严了,尺度紧了,人们会认为限制艺术创作自由,行政大棒抡得太狠,让电影电视剧不好看了。可审查的松了,人们又会抱怨审片部门没有把好关,让“抗战神剧”泛滥成灾,挑战国人底线。

  抗日神剧的出现以及泛滥,原因是多方面的。将最大的责任归结于审片部门肯定是不公平的。但审片部门对于抗战题材的审查标准确实存在问题。为什么抗战题材剧在国内那么盛行?经久不衰,创新不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抗战剧所具有的爱国色彩,一提起打鬼子的电视剧,人们立马就感觉血脉贲张,审查部门自然也是挥手放行,大开方便之门。这一点,从我们每年报备的抗战题材剧数量之多就可窥见一斑。一方面,抗战题材剧审查通过率高,所以人们就扎堆搞抗战题材。另一方面,抗战题材剧有观众市场。甭管抗战题材剧有多烂,只要是打鬼子的戏,肯定会有人看,电视台也乐意播。这无形之中也造成了抗日神剧的泛滥。

  如果真要追根溯源,抗日神剧的问题恐怕还要归结到制片人那里。因为如果你不拍抗日神剧,抗日神剧就没有出现的可能。可人们为什么把矛盾焦点转移到了审片部门了呢?这恐怕要归结于中国特色审片制度的强势所致。中国的审片部门一直承担着影视剧质量检验的功能,可谓说一不二。能不能上大荧幕,能不能上电视,审片部门不说可以那绝对是违法的。而抗日神剧审查的疏忽,无疑成为公众发泄怨气的一个出口。所以说,公众的这种对审片部门的苛刻实际上也是一种期待,那就是审片部门能够把好关口,让抗日神剧不再出现。

  对于抗日神剧,审片部门肯定要承担责任,但却不是主要责任。但面对公众的这种追责的追问,审片部门不得不反思,在抗日神剧的审查标准和尺度上是不是存在一定的失职。作为影视剧公映前的最后一道关口,审查部门可以说责任重大。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对于抗日剧,我们的审查标准究竟是什么?是少数人的个人感觉,还是有严格的条条框框。如果没有,建议审查部门对抗日剧应该尽快制定一个标准,将那些“抗日神剧”里离奇的情节剔除在外,一票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