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央企负责人薪改舆情报告

25.08.2014  19:45

一、舆情综述

8月18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了《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提出要真刀实枪推进央企高管薪酬改革,对央企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将长久以来一直为民众所抱怨的央企高管高薪的问题再一次的提出并有了解决方案,就是(1)规范待遇;(2)取消国企负责人职务消费。

习近平指出: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是改作风的深化,也是反“四风”的深化,国有企业要做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表率。实现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

中央媒体、市场化财经媒体、海外媒体都从各个角度来剖析解读,新华视点文章《职务消费是个“筐”——聚焦国企高管“不落腰包的腐败”》、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国企高管究竟该拿多少钱》、《京华时报》文章《负责人薪酬调整为国企改革开道》、《证券日报》文章《多家能源国企董事长年薪超百万 是普通矿工30倍》、《新京报》文章《国企高管高薪要看如何拿》等都是近期被热评的报道。

华尔街日报》文章《习近平要求控制国企高管薪酬》:中国表示将控制大型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和福利,这是政府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举措之一。中国政府正在对官员奢侈浪费行为进行整顿,这也是习近平领导下的反腐行动之一。

独立评论人@老徐时评用“顺应民心”来形容此次改革。

@人民网 也认为此改革是大快人心之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明确要求,调整国企不合理高收入。长期以来,央企凭借官方背景、攫取巨额利润,中石化一盏灯超千万,宋林一顿饭数十万,这种奢靡之风已是人人喊打,不根除怎能彰显公平?调整国企畸高收入,支持习大大的转起!

二、 近年央企高管薪酬引发的舆情热点

近年来,央企高管层薪酬已经成为央企乃至政府难以面对舆论强烈质疑的主要“痛点”之一。本轮央企薪酬改革之所以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是因为首先它有强大的民意基础,其次作为为新一轮深化改革切入口又有很强指标作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梳理了2013年1月以后关于央企高管高薪被病诟、被报道、被吐槽所引发负面舆情的关键词(热度从高到低)有:亏损、垄断性经营、腐败、不透明、改革阻力。

1.亏损或效益不好的央企高管却依然高薪

翻阅近几年上市央企年报和机构调查不难发现,即便出现大幅亏损,有些高管年薪依然“高高在上”。根据国资委有关调查,即便仍然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重,2011年央企负责人薪酬平均水平仍达到了72万元。

2012年中集集团净利润同比下降47.46%,但时任董事麦伯良薪酬高达998万元,6位副总裁中三位报酬超过350万元。

中海集运2013年年报显示,全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巨亏,但其董事长仍然拿到了79万元年薪。

来自《证券日报》的文章显示:2013“能源央企高管薪酬排行榜”排在第一位的是中国神华执行董事、总裁凌文,年薪为159.56万元;第二位为中煤能源的董事长、执行董事王安,年薪150.6万元;第三位是冀中能源副董事长、总经理祁泽民,年薪为111.81万元。从薪酬榜单可以看到,前三名都是煤炭行业的高管。虽然2013年煤炭行业整体大环境非常恶劣,全国煤炭消费量仅达36.1亿吨左右,增幅由前十年年均增长9%左右下降到2.6%左右。与此同时,2013年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下降,主要煤炭上市公司包括中国神华、中煤能源和兰花科创等数家煤炭企业净利润均出现大幅下滑。其中,中煤能源下降幅度最大,达到了57亿元。然而,煤炭行业高管薪资水平仍高于其它能源行业的总体水平。

企业巨亏高管年薪不降反升的例子比比皆是,2013年度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中,ST大荒总经理薪酬涨幅竟高达2627.50%,但公司净利润则从2012年亏损约32亿元,上升到2013年亏损51亿元。退市长油2013年亏损近60亿元,但总经理李万锦依然享有52万元的年薪。﹡ST天威净利润由2012年亏损17亿元,上升到2013年亏损58亿元,而总经理利玉海的年薪却增加了近10万元。巨额国有资产亏损与不食人间烟火的高管薪酬屡屡同时出现,刺痛人们眼球。

2.同是央企,高管收入存在较大不平衡

一般说来,企业高管的薪酬与其业绩挂钩,给企业挣大钱了,就应拿高薪。但是,对于设置了行政准入门槛、掌握核心资源的央企高管而言,许多效益被公众认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经营红利,因此央企领导拿超高薪水一直备受争议,成为拉大收入差距,激化社会矛盾的隐患。

来自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管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2011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行业工资差距高达3000%(世界平均水平为70%),石油、电力、烟草、金融和相关利益体的灰色收益在扩大这个收入差距。

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在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进行的针对央企和国企高管收入的调研中得到证实:央企和国企高管收入存在较大的不平衡状况,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最惊人的数据来自金融行业。一家上市的金融公司,国有控股,其高管属于国企派驻,体制内人士,其收入接近千万元。

3.不透明导致隐性收入倍增且滋生腐败

如果说公示年报中的薪水收入是央企高管唯一的收入也许民怨还不会这么重,但“不落腰包的腐败”、“陈同海漏洞”却是真实的让人惊叹。

国企高管的职务消费,本是因履行工作职责时发生的由企业承担的消费性支出,合理也合规。但现实中,一些国企高管打着职务消费旗号,在衣食住行玩等方面享受特权,奢侈消费,频频上演“不落腰包的腐败”。

从纪检监督部门和媒体公布的情况来看,所谓“职务消费”的种类五花八门:为领导班子成员配备公务接待消费卡,在机场设立贵宾厅,超标配备公车,奢华接待宴请……特别是公务用车和业务招待,占到职务消费的大头。以A股252家国有背景的上市公司为例,仅2012年年报公开的招待费就达65.25亿元。

最著名的例子应该是国家电力公司原总经理高严在公司某次内部会议期间住的是6万元/天的特大套房,中石化原总经理陈同海的职务消费一度高达每天4万元,以至于陈同海案发后,国企高管的职务消费腐败被称为“陈同海漏洞”。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刘澄调研发现,目前一些国有银行支行行长每年的职务消费仍高达几百万、上千万元,防堵“陈同海漏洞”依然任重道远。

4.成为改革阻力

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何以被摆到新一轮深化改革的突出位置?原因在于,薪酬结构不合理、支出不够规范不仅是国企弊端的显性部分,而且在利益导向下,有可能化为推动国企改革的某种阻力。

比如2013年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执行就差强人意,根据《中国经营报》的报道:人社部和全国总工会已经展开实际行动,推进方式是“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比如在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下,改革将优先着手基层员工,而对于饱受诟病的央企高管收入则暂时搁置还可以继续享受不合理的高工资。

在经济金融专家@余丰慧看来:多少年来,不仅多次改革无果,而且竟然越改革薪酬越高,越亏损薪酬却不降反升。不仅国企高管正常的薪酬极高,而且“职务消费”惊人到无所约束的地步。

【1】 【2】 【3】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