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而衰的吴城会馆文化

01.04.2016  19:17

  □郝 卿

  永新县吴城镇始建三国,因孙吴大将太史慈于吴山筑土城得名,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汉高祖六年置海昏县,治所设于吴山一河之隔的修河北岸。吴山因地势较高则成为海昏仓廒之所。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国统一,吴山北头建“神慧庙”。庙前创“经堂寺”,庙后建“望湖亭”,此后亭、庙周围民居、商贸应运而生。南北朝宋元嘉二年,海昏县城淹沉湖底,吴山居民剧增,商业日渐繁荣,逐步发展成一个货物集散中转及手工业加工之大商埠集镇,自此吴城兴起。吴城地处修河与赣江交汇处,水路运输十分发达,沿内河直达全省各地,经鄱湖入长江,可抵皖、苏、浙、鄂、川五省。它曾经既是一座贸易兴隆、经济繁荣的商埠,又是江西水运枢纽和商品贸易集散地,与景德镇、樟树镇、铅山县的河口镇并称为江西历史上的四大名镇。

  古镇吴城因水而兴、因商而盛,随着经济日趋昌盛,各地商贾水客已不满足匆忙寄宿客栈、聊作栖息的旧俗。为适应集会、寄寓、生意洽谈、解决纠纷和储存货物的新经济形势需要,客商踊跃筹集金银,从家乡远涉千山万水,采购石材木料,征聘能工巧匠,纷纷在吴城大兴土木,兴建同乡会馆,攀比规模之风对街攀高,与日俱增。据考证,广东会馆所建石料,均从粤省运来。最盛时,古镇会馆达48座之多。尤以全楚会馆(湖南、湖北)、山西会馆、广东会馆、浙宁会馆、江西会馆(万寿宫)规模较大。

  吉安会馆始建于宋朝,重修于嘉庆年间,富有江南古建筑格调。南门上方花岗岩扁额“理学名臣”四个遒劲大字是明初大才子解缙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书,至今熠熠生辉。

  坐落于繁华地段豆豉街中部的徽州会馆,每遇朱熹生日或年节之时,该会馆均要张灯结彩,锦绣桌帏及椅子排列整齐。大殿正中神龛上的朱熹神像前摆满了燃着的大小香烛,照得屋内灯火通明,烟香袅绕。福建会馆供有天后娘娘神位,山西会馆供有关羽神像。每逢诸神诞辰,同乡人士聚集会馆,大祭和会宴数日。

  全国各地的水客和商人瞄准吴城黄金码头的生意,纷纷抢滩鼎盛繁华时期的吴城。漂泊在外的外埠商人出于捍卫商业利益的推动,以及归属感的需要,热衷于自己乡土帮派组织会馆的建设。他们利用同乡会馆发挥着联系同乡商人,维护同乡商人利益,利用会馆沟通着同乡商人与家乡殷殷桑梓情。因此,他们在吴城大兴土木,兴建同乡会馆,用于居住和经商。

  清朝未年是吴城会馆最旺盛的时期,尤其是逢年过节特别热闹。1939年3月,日军进犯吴城,军舰闯至饶河口,以大炮、飞机狂轰滥炸,遭到国军张尊光团长率部并领吴城志士顽强抵抗。七天鏖战,日机狂炸,古镇陷落,火光冲天,多数会馆毁于祝融,千家店铺化为瓦砾,繁华市井顿成废墟。但仍有全楚会馆、浙宁会馆、吉安会馆、奉新会馆、武宁会馆、都昌会馆、万寿宫和天主教堂及寺庙多处幸免于难。 “文化大革命”前,时有稚童走在油光水滑的麻石小街,或成群结队出入于各会馆、庙宇嬉戏玩耍。风和日丽登上弹痕累累的望湖亭,人们可眺望蓝天碧水之间的点点帆影,诵读过往墨客留下的感慨万千的诗文。现仅存吉安会馆、武宁会馆遗址。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