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海昏侯墓主椁室开启
出土史上最早孔子画像和马蹄金器
海昏侯墓主椁室开启
屏风
马蹄金
墓室是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状况最集中的部分,极具考古及研究意义,而主椁室的揭开和清理是发掘工作的重心。11月14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椁室正式打开,里面的布局已经基本清晰,暴露出来的随葬品也开始逐一清理,而墓主人身份之谜的答案也越来越近。
昨日上午8时许,记者抵达发掘现场时,新建区已出动警察拉起警戒线,不少附近村民也赶来现场,在外围关注海昏侯墓的情况。在结束海昏侯墓主椁室考古发掘启动仪式后,本报记者进入1号主墓即海昏侯墓主椁室发掘现场,并在现场见证了珍贵的漆屏风和两件马蹄金的出土。
孔子“户口本”面世
在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清理工作后,上午10时许,考古队员在主椁室的西室中发现一组屏风。这组屏风在墓中已经呆了2000多年,出土呈倒地状,已经碎裂成多块。工作人员在用毛笔细细清理屏风表面时,发现上面竟然写有孔子生平,甚至还有一副孔子画像。
考古领队杨军告诉记者:“屏风的面积并不是很大,却非常漂亮。当时是立着放在主椁室内的。但现在倒塌下去了,上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字和画像,初步推断是孔子生平和孔子圣贤像。”他表示,屏风上文字数量比较多,初步观察文字中记载了孔子的生平、父母、弟子等。“上面标有孔子的祖父是谁,父亲是谁,他的母亲姓什么,还有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他的弟子有子贡、颜回等,这些信息都有,堪称孔子的‘户口本’。”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这将为研究孔子的实际形象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从侧面印证了西汉时期统治阶层独尊儒术的景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汉尺来算,孔子高约2.21米,可以比肩姚明,这让在场的专家惊叹不已。
据资料显示,我国屏风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古代《物原》有“禹作屏”之说。《周礼·掌次》中记载有“设皇邸”。邸是屏风的早期称谓,通常设在天子座后,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如今在故宫太和殿宝座后见到的雕龙屏风便是皇权的象征。汉代屏风在贵族生活中比较流行,有钱有地位的人家都设有屏风。“在西汉时期,屏风一般为皇室和贵族生活的‘标配’。这也为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最新的依据。”杨军认为,屏风的出土,说明周围一定有床榻。因为汉代讲究“事死如事生”,墓室仿照人生前的居室。从考古发掘看,也确实如此。主椁室犹如人生前的房屋,有寝也有堂,整个墓室完全仿照人生前所居住的格局。杨军推测,陵墓的地下、地上建筑和随葬用品均仿照墓主人生前。作为墓室中最核心的部分,在主椁室的东面,可能会有一件床榻。“汉代一般以西室为堂,类似‘客厅’,是会客和读书的地方,东室为寝,类似‘卧室’,按照这个结构,屏风出土在西室,说明西室是堂,东室则可能会出土床榻。”
由于漆器不能长时间暴露在空气内,专家组在3D造像扫描和现场提取后,立即将屏风整体打包送入实验室进行考古。
出土西汉时期罕见“纪念币”马蹄金
在发现了屏风后,不到半小时内,现场突然传出惊喜的声音, 考古队员在清理土层时发现,两个耀眼的金色物体若隐若现,现场工作人员情绪开始激动。
国家博物馆专家杨小林表示,这两个物体一大一小,呈马蹄状,均不足巴掌大小。质地都是黄金,成色很好,饰有花纹,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细金工艺,具体是花丝镶嵌还是錾刻,还要等到实验室考古之后才有定论。值得一提的是,两个黄金物件上都有个“上”字。“由于黄金的耐腐蚀性很好,出土时都金灿灿的,而且估计墓葬里还会有,它是成套、还是仅有两个都是未知数,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惊喜出现,大家都期待吧。” 杨小林表示,目前他们正在做应急保护,随后还将进入实验室考古。对于这两件马蹄型金器,杨军初步分析应为马蹄金,属于计量货币。他告诉记者,汉武帝时,曾把黄金货币做成过马蹄形,一般称为马蹄金。马蹄金上有“上”字,应该是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上币的意义,因为在西汉时黄金是属于上币,青铜五铢钱是属于下币,这个“上”可能是代表上币的意思。还有一种可能是上林苑三官所造,因为,上林苑三官是汉武帝时期专门铸造钱币的地方,所以它标记一个“上”字,就相当于有了官记。汉武帝时期,将马蹄金视为一种祥瑞,或者赏赐给诸侯王,或者诸侯王按照这种规格每年向朝廷进贡,又或者是诸侯王之间互相馈赠的礼品,也可以作为大宗交易的称量货币。
据专家介绍,《周易参同契》记载:“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汉书》记载:“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可见西汉时期金银器的制造已具有相当规模。如果仅仅是两块普通的古代金块,倒无足轻重,但这却是极其罕见的马蹄金,迄今为止,即便在全国范围内,出土的马蹄金也屈指可数。马蹄金绝非市场流通的兑换货币,而是当年汉武帝征服西域大宛国后,为彰显收获天马之功,特意铸造的用于宫廷赏赐,仅在权贵高层间流通的“纪念币”。 马蹄金这种在汉代视为贵重礼物的特殊货币在海昏侯墓出土,也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提供了佐证。
主棺已初步确定有内外两重
杨军介绍,通过昨日的发掘,主椁室的结构基本展现出来,整个主椁室的发掘顺序将按由上及下、由远及近顺序清理,这就涉及到文物保护问题,比如漆器必须马上提取。“刚刚出土的漆屏风就是漆器,我们做了测绘、三维扫描、记录等所有的考古程序后马上进行提取,因为它是属于饱水状态,进入实验室要重新返回它的饱水状态,由文物保护专家去进行修复和保护。”
主椁室的主棺位置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对此,杨军表示,目前来看棺的位置在寝的北面,也就是整个主椁室的东北面。主棺目前来看至少2重,外棺已坍塌,内棺待发掘。坍塌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内棺情况如何,要等到12月份套箱进入实验室之后,才能对它进行实验室考古最后得出结论。杨军介绍,11月18日,专家将对1号主墓的主棺位置进一步确认;12月10日,将把“打包”好的主棺运至实验室进行实验室考古;12月20日,将对棺椁清理进行现场直播;12月25日,将组织专家举行论证会并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揭晓墓主身份。 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也告诉记者,目前的发掘工作已经确认了墓主人至少有两重以上的棺,棺中有金印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主椁室整个功能结构,可以在主椁室的分区中解读出来。 ”
记者注意到,在旁边一个尚未清理完毕的墓坑里,有许多精美的青铜器、漆器等,已有一小部分露出来,工作人员仍在一点一点缓慢地清理中。记者看到,这些漆器光彩如新,水洒在上面显得非常光亮。
在已经露出端倪的文物中,有一块色泽鲜亮的黑色玉璧,但可惜的是,玉已经裂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不破坏文物,这些青铜器、漆器、玉器等虽然已经能看到表面,但仍要将周边泥土全部清理干净之后,才能慢慢将文物取出,并第一时间送进文保房或实验室。平常发掘时,他们也会不断向这些已经曝露在外的文物洒水,并用沾湿后的海绵盖住,以免文物被破坏。
预计年底完成主椁室清理
在近几日的发掘中,伴随主椁室外围清扫工作,又发现了青铜器、玉器、玛瑙以及镶嵌有玉石的漆器,目前这些文物尚在清理、修复中。这也意味着,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工作,随着主椁室的开启将迎来新的篇章。
据徐长青介绍,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中,向相关多学科同时介入研究也敞开了大门。除了考古专家外,历史专家、青铜器专家等多学科的专家也参与进来,“其实我国考古工作已经有这个趋势了,科技考古学已经介入考古最深层,在我们海昏侯墓的整个考古过程中,因为出土文物多种多样,涉及学科非常多,所以我们邀请了全国各学科顶尖专家逐渐参与其中。”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副组长张仲立表示,现在的考古工作,会尽可能地利用现代科技水平,用于文物的清理发掘、保护之中,做到三个一流,即“一流的保护、一流的展示、一流的发掘”。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信立祥告诉记者,此次负责海昏侯墓的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共有6人,还有一位学术顾问,其中包括竹木漆器专家、铜器专家、实验室考古专家等,都是全国顶级专家,能够保护文物第一时间不受损害。“我们是考古工作和文保工作同时进行,始终把文物保护放在首位。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进行主椁室的清理,预计年底左右完成清理,但是文保工作要持续很久,因为文物量太大。”
低氧设备用于考古为世界首次
值得一提的是,距离大墓约800米的一块空地上,有一个占地4000平方米的全新建筑,它是海昏侯墓的文物保护工作用房,主要用于漆木器、简牍、金属器、纺织品等文物的实验室考古。 所谓实验室考古,指的是在实验室内运用科学实验的手段恢复和保护出土文物,使文物信息最大限度得以保存。
走进文保工作用房的6号工作间,里面堆放了近40个、上面标着“实考”字样的大木箱,箱子里面装的都是出土的文物。拐角处有一台写着“移动式低氧气体工作站”字样的大机器正在工作,为实验室考古营造低氧环境。
原来,6号工作间有一个20平方米的低氧工作间,从主椁室出土的易氧化、易损坏的文物都将在这里实施保护。走进这个工作间,里面古尸储藏柜、低氧保护储藏柜、工业加湿机、文物保护快速充氮装置、压缩机等设备一应俱全。“无氧和低氧的工作环境能够减缓文物的破坏程度,在低氧环境下考古,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文物和它们背后隐藏的信息。”杨军说。目前低氧工作间各项调试工作已经完成。不过,低氧对考古人员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所有人员都需带氧气面罩工作,每天的工作时长受到限制。“这是考古学的新突破。”信立祥表示,其实低氧保护间以前都是运用于核武器、高级导弹的保护,此次用在文物保护上,在我国甚至全世界都是首次运用。
竹木漆器的保护是文物保护中比较难进行处理的一项。“竹木漆器目前是做了饱水保护。离开土壤之后,时间一长,就很容易变形腐坏。目前只有从墓地搬入文物用房后进行饱水保护,以后再进行脱水保护,将水分抽干,才能进行展示。”徐长青表示,其实文物保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挖出来就可以进行展示。“保护的路还很漫长,所以我们的考古工作强调在保护中考古,第一时间发现后就进行抢救性保护,在来不及腐烂之前进行抢救,后续工作也要加强保护。”同样,丝织品保护对恒温恒湿环境要求很高,除了在清理过程中需要非常小心外,考古人员还要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保护。“我们还准备了一套低氧保护设备,如果主椁室发掘过程中发现丝织品等文物,将立即放入低氧环境下进行保护,延缓它的腐坏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低氧保护设备是天津一家公司主动设计和运送到江西。信立祥说:“有机质物品放入低氧保护储藏柜都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当时我跟这家公司说这个太贵我们买不起,这家公司说没关系,我们支援你们。不仅专门设计,还用集装箱运到我们考古地,并派来专家帮助我们开展工作。”
未来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是我省一个重大考古发现。自2011年发现墓葬并开启考古发掘到现在,历时近5年时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是研究西汉侯国历史最独特的大遗址。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文物局将优先把江西省重点项目列入全国文博事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项目库,在项目实施、经费安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南昌市也将继续配合相关部门把墓葬发掘好,进一步提升文物的发掘水平,对发掘出的文物给予有力的保护和科学的修复,同时对该遗址给予更有效的保护,在遗址保护范围7平方公里内不建任何房屋,同时还将组建专门的研究人才队伍,深入研究考证西汉海昏侯墓的重大历史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今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有力的支撑,在发掘、保护好遗址的基础上,努力把该遗址归属的“紫金城城址和铁河古墓群”打造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再现当年汉王城的风貌,大幅提升南昌历史文化的底蕴,推动南昌文化旅游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首席记者 徐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