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学者相聚济南 探讨中国传统小说中儒家智慧

12.03.2014  01:49
        3月10日至11日,由山东大学与德国慕尼黑大学主办的“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近30位中德学者聚焦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儒家思想。图为研讨会现场。 禹亚宁 摄         3月10日至11日,由山东大学与德国慕尼黑大学主办的“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10至11日在山东济南召开,近30位中德学者聚焦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儒家思想。图为著名汉学家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普塔克发表观�         3月10日至11日,由山东大学与德国慕尼黑大学主办的“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10至11日在山东济南召开。图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古典文学泰斗袁世硕教授幽默开场:“让我第一个发言是因为我是这个会议�

  中新网济南3月11日电 (杨晓卫)由山东大学与德国慕尼黑大学主办的“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10至11日在山东济南召开,近30位中德学者,聚焦《搜神记》、《红楼梦》、《儒林外史》、《三言二拍》等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儒家思想,以期为破解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拜物主义、环境保护等难题提供智慧。

  “没有儒家就没有中国,研究中国文化无法忽略儒学思想。”著名汉学家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普塔克表示非常期待这样的研讨会,他认为通过研究中国传统小说可以看出儒学思想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改变,儒学世界通过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体现。

  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古典文学泰斗袁世硕教授幽默开场:“让我第一个发言是因为我是这个会议室里年纪最大的,这非常符合儒学‘尊老’‘敬老’的基本道德观念。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万曙说:“儒家思想一直支配着中国大部分人的思想和精神,是中国人断不了的精神联系。例如《儒林外史》第一回写到的王冕,就体现了儒家经典《孟子·万章》中所倡导的君子人格,这正是当代社会所急需的。

  德国慕尼黑大学教师蔡洁华则深入探究了,《七侠五义》中包公形象的儒家精神体现和现代价值。她认为:“小说中包公形象所体现的道德价值观,至今仍受到推崇。包公作为不畏权贵、接地气的现代儒家父母官也始终为民爱戴,当今社会需要更多如包公般的儒家父母官。

  与会学者还深入交流了儒家思想中“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观念,给中国传统小说创作及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杜贵晨认为,要通过扬弃找到儒学原点,重视真正的儒学。

  “儒学已经成为大陆学术界的公共话语或者话语研究中心。目前经济学界、政治学界、人类学界,都在把自己的研究视角深向儒学,儒学研究越来越从比较抽象的思想史研究走向比较具体的学术领域。”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学典表示,以儒学和明清小说特别是中国传统小说两大领域结合举办学术讨论会是儒学研究从抽象的思想史政策向具体的思想史过渡集中和转移的标志性变化。

  中德专家一致认为,传统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儒家思想的浸渍之下,当时小说集中反映了儒学与人们行为规范间的密切联系。如何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摒弃奴性意识,如何在弘扬中华文明的同时规避国家主义思想的潜在威胁等课题都值得继续深入探讨。(完)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