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出炉:苏粤京名列前三甲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孰强孰弱,日前已见分晓。3月6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简称蓝皮书)发布会暨区域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获悉,由福建师范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等单位联合攻关,具体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负责研究的第八部《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向社会公布。
该蓝皮书对“十二五”中期(即2011~2012年)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综合排名。结果显示,2012年,江苏、广东、北京三省市位列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前三甲。
据悉,该蓝皮书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顺应全球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充实完善构建了由1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和210个四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值得一提的是,从2014年开始,《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授权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标识的优秀皮书。
31个省市区中21个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上升
从2011-2012年各省、市、区综合竞争力得分升降来看,全国31个省、市、区中有21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出现上升趋势,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西藏,增加了2.49分,其次是甘肃省增加了2.45分,山东省、四川省、安徽省、吉林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都增加了1分以上,但有10个省份的得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降了1.19分。从全国平均分值来看,2012年为38.13分,比2011年增加了0.55分,上升幅度较大。总体来说,“十二五”中期全国各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震荡影响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复苏势头。
今年的蓝皮书还专门开辟一个专题分析报告,对“十二五中期”以来全国各省、市、区在宏观经济、产业结构、财政金融、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开放型经济等七个方面进行深度分析,对照本书所构建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所测量的结果进行比照分析,深入分析了省域经济发展与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在关系,同时也对各省市区就如何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这不仅在深化我国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创新价值,而且对当前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加快推进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值得各级政府部门、学术界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决策者及相关人员一读。
综合竞争力决定竞争主体成败
当前人类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球分工的趋势更为明显,各国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联动性增强,直接影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建设。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的格局促使各种竞争主体之间的竞争逐步国际化,并由此对它们的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和经济区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勇敢地面对竞争,积极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对一个经济区域而言,就是要有很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诚然,决定竞争主体在竞争环境下成败与否的关键则取决于它的综合竞争力。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地区、一个产业或行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文化、企业等方面的竞争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列为十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并将“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中,强调要“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这些论述充分表明,我们党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视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