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省级新电改细则出台:贵州售电业务将引入民资

03.08.2015  13:13
原标题:首个省级新电改细则出台:贵州售电业务将引入民资

7月27日至8月2日,能源行业在煤炭发展形势、电力改革、油气价格、弃风弃光等热点话题及其他行业发展动态上舆论关注度较高。其中,贵州出台首个省级新电改细则,售电市场或将引入民资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石油方面,有分析机构预测,8月份的第一周国内汽柴油零售价或将迎来下跌,预计此次跌幅较上次有所收窄。此次油价下跌话题舆论关注度相比较为平稳,舆论对油价波动的适应性在提高。另一方面,有机构近期发布7月世界各国(地区)油价排行,中国石化官方微博@石化实说就此作出三点解读,引发网民就国内油价的税率、油品质量等话题跟帖关注,事件舆情热度有所升温。而在此之前,境外媒体也出现有关全球油价的讨论。其中,彭博社将收入水平纳入考核指标后制作了油价负担排名,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汽油单价虽处于中低水平,但油价负担排名比较靠前。

电力方面,本周最受关注话题为新电改在地方层面的推进情况。贵州省在被纳入输配电价改革试点两个月后推出首家省级层面新电改相关细则,引发舆论广泛解读。有关讨论从电价改革蔓延至新电改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建议电网等相关企业关注这一过程中的舆论态势变化,释放更多促进新电改进程的积极舆论信号。

煤炭方面,近日公布的行业龙头神华集团净利连降3年、煤价跌至近十年最低等消息表明,煤炭仍深陷行业下行泥淖。四大煤企“被约谈”带头稳价等行政性措施在舆论层面并未得到足够认可,显示舆论对煤炭行业脱困的主要希望还在于行业内部的自我变革与突围。

新能源方面,国家能源局召开上半年全国能源形势发布会,显示清洁能源发展非常顺畅。同时,弃风、弃光问题受到舆论广泛关注。尤其是西部一些省份面临弃光叠加弃风的不利局面。主流观点认为,部分风电和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开发布局不合理、地方政府规划不够合理及电网建设跟不上电力发展等是造成弃风弃光的主要原因。解决电源和电网建设的不协调是遏制弃风弃光问题的主要途径。

① 监测周期:2015.07.27-2015.08.02.②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首个省级新电改细则出台:贵州售电业务将引入民资

据《证券日报》等报道,贵州省近日发布了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单独核定输配电价,分布实现公益性以外的发售电价格市场化,妥善处理电价交叉补贴等内容。其中,方案进一步强化电网只收取过网费功能的有关内容引发舆论关注:一是推动主辅分离,将原来由电网企业承担的交易业务与其它业务分开,实现交易机构相对独立运行。电网企业不再以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价差作为收入来源,按照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过网费;二是放开竞争性环节电力价格,把输配电价与发售电价在机制上分开。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售电业务,逐步向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放开增量配电投资业务,鼓励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发展配电业务。

分析来看,从5月底被纳入了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到时隔两个月后推出首家省级层面新电改相关细则,贵州省的方案落实速度得到舆论认可,被视为本轮电力改革艰难迈出的一步。方案在推进电力交易体制改革上基本遵循新电改9号文的要求,这也成为舆论观察新电改推进进度和改革方向的重要窗口。例如针对贵州省此次方案的重点,即电网盈利由差价变为过网费,有分析人士即指出,新电改将重新架构电力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未来除了售电侧放开会为行业带来新机会外,此前电力系统内部曾受压抑的环节也将陆续释放能量。如在售电领域,发电企业将成为电网企业外最具竞争力的新售电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倒逼电网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但在上述乐观评价外,新电改推进中的诸多阻碍因素也引发舆论持续关注。《南方周末》近日在报道中指出,新电改在改革方向上已经得到明确,地方层面也已经松动,但电力改革的顶层设计仍在拉锯,具体的实施方案却还在激烈博弈中,迟迟未能落地。有政府部门人士表示,目前在售电公司的进入门槛、市场建设、交易机构独立性等方面还存在争议。

如在放开售电侧问题上,作为电网公司的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态度十分坚决,坚持要进入竞争性的售电市场,同时增量配电网不开放。而五大发电企业则不愿意电网公司参与竞争性售电市场,同时希望开放增量配电网。在不断的博弈与妥协下,电网公司可以参与竞争性售电市场被称已无悬念。同时,发电企业也不甘落后,有业内人士表示,神华、华能等几大发电集团实际上早就在为进军售电市场做准备,“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发电企业手握电源的优势也让其有实力在售电侧挑战电网公司。

但在整个电力改革的基本盘上,电力行业内外主流观点对稳健推进改革、保证电力安全的共识度较高。如有电网企业人士表示,电力市场专业性较高,电改的开放比油改、气改更难。电力作为一个基础性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稳定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曾鸣也表示,电力改革终极目标不是市场开放度有多高,垄断打破有多少,而是电力工业的整体效率是否能够提高、是否能够提高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更强,垄断和竞争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从舆情管理角度看,新电改推行以来,几乎从一开始,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主要电网企业就面临较大的舆论压力。虽然国网董事长刘振亚多次表示国网不会成为新电改的阻力,但单纯的表态显然无法扭转舆论疑虑,而媒体披露新电改推进过程中电网公司和发电企业的利益博弈,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着舆论有关电网企业作为既得利益者的角色认定。

能源局晒光伏发电状况 半年弃光电量18亿度

据《每日经济新闻》等报道,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73万千瓦,其中新增光伏电站装机容量669万千瓦,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104万千瓦,仅完成全年目标的43%。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量进展缓慢、大规模弃光等现象引发舆论关注。

对此,专家分析认为,分布式光伏电站由于规模不大,并且大部分集中在屋顶,对于屋顶的面积、并网和安装条件要求都比较高,这对进展影响较大。从数据来看,今年光伏装机进展比较缓慢,全年1780万千瓦想要完成有很大难度。

对于频频出现的弃光电现象,舆论将问题的矛头指向分布式电站开发布局不合理、电网建设跟不上电力发展两大主因。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弃光电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开发布局不合理、当地电力消纳能力不足、电网建设延迟、外送输电通道容量有限等。另有观点认为,弃光主要是消纳能力不足导致的限电措施所致,弃光电的背后也映了电站发展与电网送出通道之间的严重不匹配。

环保部否决伊犁新天煤制气潞安煤制油环评

据《证券时报》等报道,环保部日前在官网上公布了一批环评结果,其中“伊犁新天20亿方煤制气项目”和“山西潞安煤制油项目”2项目环评不予批准。据了解,两个项目均未批先建,其中伊犁项目开工完成超过80%。

环保部文件显示,两个项目不能审批,主要是水污染问题。如伊犁新天项目选址存在较大环境风险,报告书提出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不具可行性,存在事故情况下废水进入伊犁河的风险。潞安煤制油项目存在污染地下水的风险隐患,还存在对废水不外排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论证不足等问题。

可以看出,从环保部发文来看,否决上述项目的主要考虑是水消耗和水污染问题,煤制油和煤制气消耗水量巨大,特别是煤制气项目需要大量水资源。在此之外,煤制油气对环境存在的二次污染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在中国煤制油和煤制气技术储备形成时间还不长,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的情况下,发展速度过快的环境风险较大。其次,在目前国际油价较低的背景下,煤制油和煤制气的效益和必要性也不够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