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火锅涮进口羊肉

08.04.2014  14:51

在北京逛商场,路过一家知名连锁火锅店,“特级新西兰羊羔卷”的大幅海报,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尽管北京气温已经攀升到20摄氏度,但是络绎不绝满头大汗的涮肉客,让人感觉冬天还没过去。

中国火锅涮进口肉片,已经成为餐饮界的时尚,既有档次,还很实惠。前不久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造访成都火锅店,也对麻辣锅里的澳洲肥牛赞不绝口,一连点了两盘才罢手。

据火锅店家介绍,同样分量的一盘肉,国产的内蒙古羊肉要卖到35元以上,新西兰羊肉则不到25元。在价格优势下,“绵羊之国”近年来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中国已经取代英国成为新西兰最大的单一羊肉市场,2013年,进口额达5.5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了5倍。而来自澳大利亚的牛肉,已经占到中国进口牛肉量的50%以上。

激增的牛羊肉进口,代表了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还改变数以亿万计中国国民的生活。正如路透社所言,中国中产阶层人数的日益增多,带来了越来越大的高蛋白食品需求。西餐厅的牛眼肉排,涮肉馆的鲜切羊羔,与智能手机、私家轿车一样,成了更高品质生活的象征。

然而愈发旺盛的需求,尽管牵来了成群的国外牛羊,却没有带来国内养殖技术的升级和日趋亲民的价格。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从2001年到2012年,牛肉年平均零售价格由每斤6.99元涨至25.33元,羊肉则从每斤7.55元涨至29.59元,远高于同期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牛魔王”“羊贵妃”的外号不胫而走,成了关乎民生的大问题。

尽管中国的羊肉、牛肉产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但飙涨的进口量还是说明供不应求。根据农业部的数据,2013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已达500亿美元,其中畜产品是仅次于食用油籽的第二逆差来源,近130亿美元。贸易逆差,代表了中国农业面对的内外双重考验:一方面,经济成长社会发展催生更高层次的农产品需求;另一方面,打开国门的贸易又让传统农业迎头撞上国际竞争。

中国寻常火锅里翻滚着的新西兰羊肉,实际上引发了这样一些问题:如何提升科技含量强化供给能力,如何扩大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支出,进而通过农业现代化来满足有效供给和提升发展层次这一时代要求?纵观欧美发达国家,从美国的巨型农场到荷兰的花卉王国,从新西兰的羊群到澳大利亚的牛舍,可以看到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关乎国际贸易的收支平衡,关乎一个国家能否持续成长。由此而生的国家竞争力命题,更是需要高度重视。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